由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組織編寫的城市藍皮書《中國城市發展報告NO.1》近日由社科文獻出版社出版,藍皮書指出,近年來,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城市貧困凸顯,城市貧困問題將對中國城市協調發展形成嚴重的障礙與挑戰。
近年來,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城市貧困凸顯,失業和下崗工人增加,影響社會穩定和和諧發展,成為亟待解決的社會現實問題。20世紀90年代以前,中國貧困更多地被看作為一種農村現象,這是因為中國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農村,城市貧困人口的絕對數量微不足道。20世紀90年代,隨著經濟、社會政策、國有企業等改革的進一步深入,中國城市人口的收入和實際生活水平發生了較大變化。在經濟總量增長的同時貧富差距也在增大,城市貧困日益凸顯。
中國尚無統一的城市貧困人口標準和統計口徑,如果把全國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看作貧困人口,那么根據國家民政部公布的最新統計數字, 2007年3月31日,全國城市貧困人口有2242.7萬人(1038萬戶),平均保障標準為173.9元/人?月,人均補差92元/月,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偏低。有專家認為城市貧困人口的規模被低估,實際約占城鎮人口總數的4%~8%。如按國家統計局認可的8%的貧困面推算,2006年中國城鎮人口為5.7706億人,8%的城鎮貧困人口應為4616萬人,其中無勞動能力、無法定供養人和無其他收入來源的 “三無人員”占5%左右。新增貧困人口主要源于結構調整中的下崗、失業人員和因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等原因導致的收入下降。中國農村進城務工人員和他們的家庭成員已超過1億人,其中大約有1/4即2500多萬人收入僅夠維持生活,如考慮其實際生活環境及抵御疾病和災害的需要,也屬于城市貧困人口。
現階段中國城市貧困群體主要來自于國有企業改革和產業調整失業的群體、資源枯竭型城市具有正常勞動能力的居民、退休較早僅依賴退休金生活的老年人、流入城市部分農村人口。與此同時,社會保險、教育培訓、醫療保障等制度缺位與失效,也在產生著新的城市貧困。城市貧困群體生活狀況表現為收入低、恩格爾系數高、低消費和低營養標準、住房條件差、抵御疾病和災難的能力弱等。2005年城鎮居民最高收入戶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8773.11元,相當于全國城鎮平均水平的274%,比2004年增長13.38%;同期城鎮貧困戶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495.75元,比上年增長7.34%,兩者增幅相差6個百分點。從支出來看,2005年城市貧困居民家庭食品消費支出占總消費支出的48.57%,而最高收入戶的食品消費支出占總支出的28.02%,兩者相差近20個百分點。
與貧困人口擴大、貧困程度和差距加劇相伴生的是城市貧困群體就業的惡化。一些學者提議用經濟高速度創造更多的就業減緩貧困。但近年來城市貧困問題并沒有因為經濟高速增長而減輕,相反表現出加重趨勢。據估計,1999年的城市貧困發生率比1995年上升了10%,貧困差距上升了36%, 2005年城鎮人口貧困發生率為6%~8%,高于同期農村2.6%的水平。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和國內經濟社會體制改革的繼續深化,中國城市貧困人口還有可能增加,一些老工業基地和資源枯竭型城市貧困人口的基本生活狀況有可能呈惡化趨勢。2005年吉林省因國有企業改制涉及47萬職工失業。城市貧困問題將對中國城市協調發展形成嚴重的障礙與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