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秀鎮鎮長蔣青林透露,經過專家審慎調查和檢測,映秀重建新址基本確定,即在原址以西1公里處,與原來的鎮子隔橋相望,估計3年后可恢復重建,再造“阿壩第一鎮”。不過,映秀要完全恢復到震前水平需要5到10年的時間。
映秀探索三種模式重建
廣州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兼廣州市支援四川災區抗震救災工作前線指揮部總指揮趙南先告訴記者,目前,廣州建設者們按照朱小丹書記和張廣寧市長的囑托,根據陳國副市長指示,科學規劃,以人為本,探索出三種行之有效的模式。
趙南先說,地震后,1.2萬多人映秀鎮只剩下不足3000人,無論從生存和發展計,還是感情上,大多數原本就在鎮上從事第三產業的幸存者仍希望住在鎮上??紤]到這一訴求,廣州和映秀確立集中建房模式,以通過集中居住安置,恢復鎮區社會功能,并決定優先提供教育、醫療和社會公共服務方面的用房。
在映秀、漩口和水磨三鎮,不少河谷平地已被泥石流淹沒。地震引發的泥石流、滑坡等地質次生災害非常嚴重,有些平地經不起地質評估,尤其是兩個鎮居民點分布比較散,百姓又不愿離開原來生活生產的地方太遠。于是,雙方提出了適度規模集中建房的思路,構建適度規模的板房組團或組群,實現社區功能。
同時,援建方廣州和映秀三鎮從實際出發,把分散臨時安置與永久性建設結合起來。一些不是位于震中區、受損不是很嚴重的村落提出不想建臨時活動板房,要求幫助建設永久性住房。
選址首先考慮地質安全
對映秀未來永久性建設,總指揮趙南先提出了四點意見:
映秀六鎮處在高山峽谷地帶,地質災害頻繁,可利用平地即壩子不多,開展永久性建設包括過渡安置板房建設時,鎮村規劃、選址首先要考慮地質和生態安全,要避免把建筑物放在造山運動和地震帶等破壞力強的地方,要敢于打破歷史上遺留下生產生活與居住的格局。
其次,要重視促進數千年形成的社會結構、文化傳承與今天的城市化工業化浪潮的融合,以新農村建設為依托,集中建設若干個點,不能原來是什么今后還是什么,否則在高山峽谷中為分散的居民花了大量資金通水通路又通電,卻每個點只有少數幾戶人家用得上,勞民傷財,效率很低。
再次,建筑設計方式應予專門研究。既要處理好建筑與氣候天氣的關系,也要處理好建筑與地形地貌的關系,還要處理好建筑與生態保護、文化保護的關系。
最后,不能穿新鞋走舊路,要首先建立好機制這一決定一切的東西。援助時注意不僅要給錢給物,更重要的是輸入和移植管理模式,培育好組織和發展經濟社會的能力,否則,除了多幾座新房子,一切還是照舊,再好的援助也難以維持。(信息時報 據人民網)
最新播報:四川汶川8級地震 I級應急響應 [親歷/目擊/感人故事] [捐助熱線]
四川汶川地震各地傷亡匯總(實時更新) 何時能預測地震 [尋親資訊] [防疫]
[如何收養孤兒/收養條件/電話] [怎樣獲得保險救濟] [“救災語錄”]
[不可抗力致民事違約怎么辦] 聚焦堰塞湖泄洪進展
《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條例》 解讀:遵循六項原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