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溶現象在我國十分普遍,比如上海附近的善卷洞、張公洞等旅游景點的落水洞、溶洞、暗河、天生橋等地下自然景觀,就都是由于巖溶現象而形成的。但是當這種現象在地下廣泛發育、尤其是發展到接近地表的時候,便可能會發生塌陷,也就會形成我們現在看到的所謂“天坑”。
之前一系列天坑現象,集中在西南地區。“這與當地的巖溶地貌有關。”周會群說,而之所以會如此密集地出現“天坑”,這與前段時間的西南大旱也有關系。“對于地面來說,原先還有一個地下水的浮托力在幫助維持平衡,但當水位大幅度下降后,浮托力減小了,那么也有可能誘發塌陷。”
危地馬拉城也屬于碳酸鹽巖地層。“這些地區出現所謂‘天坑’現象,都是很正常的,不必太過擔心。”
南京也有塌陷天坑不大可能
南京地區會不會出現這樣的“天坑”呢?
記者從相關部門了解到,南京的巖溶現象主要分布在東郊仙鶴門、棲霞山、幕府山一帶;以及市區模范馬路至火車站一帶,多屬隱伏型。
其實,南京過去也曾經出現過地面塌陷的情況。
資料記載,1978年,南京仙鶴門附近曾出現了長100余米,寬3—4厘米,深30—40厘米的地裂縫,引發3處泉眼周圍塌陷。1997年6月,由于江南水泥廠自來水供應緊張,該廠深井全部啟動,集中開采,地面發生了輕度的坍塌,致使距深井60米的水泥廠一棟宿舍樓出現較大的裂縫。
“不光是抽取地下水,煤礦開采也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地面沉降。”地質專家說,我省銅山縣、沛縣等地,都曾經出現過天坑,就是因礦區地下水被疏干而造成。由于采掘礦產資源,使棲霞山鉛鋅銀礦開采區出現地面塌陷,土地資源與景觀資源遭到嚴重破壞。
棲霞寺明鏡湖景點因塌陷而被嚴重摧毀,使3400立方米的湖水漏失一空,湖中曲橋斷裂,彩虹亭倒塌。
“大多數城市的地面沉降都是人為原因造成的,所以今后我們要珍惜地下水資源,不能隨意開采礦山。”專家告訴記者,值得欣慰的是,我省已經重視地下水保護工作,而且已經取得不錯的成績。“從現在的情況看,我省出現‘天坑’的可能性很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