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政府發放了雞苗,自己喂養好,年底就可以多點收入,給丈夫攢點買藥錢了。”64歲的孫繼英說。
孫繼英是廣西東興市江平鎮那漏村的村民。記者見到她時,她正頂著雨在自家屋前忙碌。與附近村民的樓房不同,孫繼英一家仍居住在40多年前建造的舊式泥瓦房里。
“老伴7年前得了重病,行動不便,兒女們都在外地,平時只能自己在家照顧著。”孫繼英說,每月440元的政府補助和兒女不定期的補貼是自己最主要的收入來源,而丈夫醫藥費每月就要開支近500元。
“家里有幾畝地,此前想多種點經濟作物,增加些收入,但實在忙不過來。”聊起生活的困難,孫繼英紅了眼睛。在村委會提供的精準識別入戶評估表上,記者看到,孫繼英一家的總評只有50分,屬于典型的貧困家庭。
“我們村是自治區的貧困村,像孫繼英這樣的貧困家庭還有幾十戶。”那漏村“第一書記”黃振光說,為幫助村民脫貧致富,當地采取了不少舉措,20戶以上的自然村均通上了水泥路,但由于貧困戶的分布較為分散,沒有形成支柱產業,“造血”脫貧效果相對有限。
“在精準扶貧中,如何更好地進行產業扶貧?”
針對扶貧難題,當地結合實際在今年初就進行新的探索:以“政府+合作社+貧困戶”的形式,扶持貧困家庭發展具有“短平快”特點的林下養雞產業。
黃振光介紹,自今年3月起,政府向每個建檔立卡貧困戶無償發放100只雞苗,按照成品雞每斤20多元的市場價,單雞售價將超過100元,除去喂養成本,短期內即可為每個貧困戶帶來5000元以上的純收入。
“為了確保扶貧效果,整個養殖過程也十分精準。”江平鎮黨委副書記黃玲玲說,在領養前政府委托養殖專業合作社幫助育苗,雞苗經過近兩個月的前期培育,統一下放到基層領取點,貧困戶可就近領取,在領取時還會免費配發兩袋飼料。
黃玲玲介紹,在整個產業扶貧過程中,貧困戶還有兩道“安全符”的保障:針對每個養殖戶,合作社會安排專門的技術人員進行跟蹤,為養殖戶提供全程免費指導;在銷售環節,養殖戶既可自行拿到市場售賣,也可返給合作社進行回購,無須為銷路發愁。
“在政府大力幫助下,飼養過程很省心。”孫繼英說,在分發雞苗時,政府還考慮她家的實際情況將100只雞苗分成三批以便于分期養殖,如今首批雞苗已經長到了成品雞大小,成活率達到100%。
“目前,全市已投入55萬元扶持養雞產業,3.31萬只幼雞雞苗全部發放到建檔立卡貧困戶手中。因為搞精準扶貧,小項目必能釋放大效益。”東興市扶貧辦副主任陳梅雨說。(劉偉 徐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