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5日,位于畢節試驗區內的黔西縣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在車間檢修汽車部件。該中等專業學校開設了汽修、幼師、無線電、電腦等特色專業,讓學生掌握實用技能,該校每年為沿海企業輸送畢業生近2000人,深受沿海企業青睞。 周訓超 攝
(原題:同心奮進潮涌烏蒙——畢節試驗區決戰貧困同步小康戰猶酣)
畢節,地處西南腹地,“北鄰蜀水、西擁滇山,堪稱雞鳴三省鐘靈地”,不僅孕育了烏江、北盤江、赤水河等江河,也是川、滇、黔三省的交通要沖。
然而,長期以來,磅礴烏蒙山高谷深,無情地阻斷了通向外界的通道,使畢節經濟社會發展受到極大制約,由此形成了“欠開放、欠開發、欠發展”的尷尬局面。
1988年,隨著畢節試驗區正式成立,畢節自此開啟了一段嶄新的歷史。
28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全國政協、各民主黨派中央、國家有關部委、恒大集團及各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傾情幫扶下,全市廣大干部群眾堅守“兩條底線”,堅持“兩加一推”主基調,牢牢把握試驗區“三大主題”,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了歷史性跨越。
數據顯示,從1988年到2015年,畢節生產總值由23.4億元增加到1461.35億元,增長62.5倍;人均生產總值由412元增加到22230元,增長54倍;財政總收入由3.2億元增加到296.8億元,增長92.8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由2.4億元增加到2032.8億元,增長847倍,抒寫了一曲同心筑夢、后發趕超的華麗篇章。
最能證明畢節發展的,除了一組組成倍增長甚至翻番的數據,還有“看得見、摸得著”的基礎設施、城鄉面貌的巨大變遷,以及廣大群眾發自內心的“點贊”。
這些“點贊”共同匯聚成了一曲畢節近年來埋頭苦干、同心攻堅的鏗鏘之音、奮進之曲、發展之歌,是畢節在拼搏進取、砥礪前行下獲得的認可與贊許,更傳遞出了各族干部群眾對未來發展的激情與信心。
大交通通江達海
畢節山阻水隔的封閉環境,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瓶頸”。就連“全能大儒”王陽明,也曾在《瘞旅文》中無奈地發出了“連峰際天兮,飛鳥不通”的嘆息!
窮則變,變則通。如何改變“守著金山過窮日子”的窘境,改善交通被認為是最迫切和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數百年前有奢香夫人勇開“龍場九驛”,后有畢節人民先修“志氣路”,可以說,畢節的發展史,就是一部由不甘落后、勇于挑戰、同心攻堅的各族群眾,與閉塞交通“抗爭”的歷史。
尤其是近年來,畢節舉全市之力,加快推進鐵路、公路“大動脈、中動脈、小動脈”以及“毛細血管”、機場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構建“三位一體”的立體交通運輸網絡,高速公路,鐵路、機場共同構筑起了畢節便捷的立體交通網絡體系。
今天,暢通無阻的立體交通網絡如婉約的畫軸,為畢節塵封千年的山川捋開了畫卷,讓烏蒙“寶藏”璀璨奪目,讓烏蒙神韻儀態萬方。
目前,畢節公路通車里程達30529公里,是1988年的5.3倍。其中,高速公路從“零突破”到“縣縣通”,通車里程達615公里;實現了鄉鄉通油路、62%的行政村通瀝青(水泥)路。
已建成黃桶至織金、織金至納雍、織金到大方等鐵路,鐵路建成里程達413公里。
畢節飛雄機場累開通三年多來,已開通了北、上、廣、深等18個城市航線,旅客年運輸量突破60萬人次。
如今,畢節已初步構建起大進大出、暢通無阻的新交通時代。
大農業風生水起
畢節是傳統農業大市。
長期以來,生活在這里的人們雖然勤勞、自立,然而,土地破碎、耕地質量差、農產品商品率低以及產業結構單一等現實,讓整天躬耕于土地之上的農民們的致富之路異常艱辛。
近年來,畢節充分利用境內生態環境、立體氣候、物種多樣等一系列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著力念好“山字經”、種好“搖錢樹”、打好“生態牌”,以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現代農業為主題,農民增收為核心,結構調整為主線,龍頭企業為牽引,科技推廣為動力,專業合作組織為紐帶,實施六大農業板塊經濟為依托,以此增強農村發展“造血”能力,增加貧困人口收入。
在農業板塊經濟發展上,畢節緊緊圍繞馬鈴薯、商品蔬菜、山地生態畜牧業、特色經果林、中藥材和高山生態茶“六大板塊”,掀起了全面發展板塊經濟的建設熱潮,已初步形成了馬鈴薯、商品蔬菜、經果林、生態畜牧業、中藥材、高山生態茶六大農業板塊經濟區,實現總產值450億元,覆蓋農戶147.05萬戶,人口639.48萬人。
在農業園區建設上,畢節以拓展提升園區功能和效益為核心,按照“市場化動作、商品化生產、企業化管理”的發展思路,堅持把培育市場經營主體作為推動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工作來抓,著力培育一批經濟實力雄厚、帶動能力較強的經營主體,形成了以農業農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為骨干,專業種養大戶及家庭農場等為補充的園區經營主體,有效增強了園區發展的內生動力,有效發揮園區的示范引領作用。
目前,全市農業園區總數已達128個,其中省級園區53個,市縣級農業園區27個,鄉級農業園區48個。
大農業的全面發展,有效改變了傳統零敲碎打、分散種植的經營種植模式,已成為畢節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新引擎。
大旅游好戲連臺
磅礴烏蒙山,真山真水的特性賦予了畢節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稟賦——
這里是一個“大景區”,花海、溶洞、湖泊、峽谷、村寨等千姿百態,展示了一種自然之美、生態之美。
這里是一個“文化園”,彝族火把節、苗族跳花節等傳統節日,撮泰吉、鈴鐺舞、滾山珠等民族舞蹈深受國內外游客喜愛,民族文化、傳統文化、紅色文化交相輝映,展示了一種人文之美。
這里是一個“大空調”,年平均氣溫15攝氏度左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展示出了養身世界、避暑天堂的美譽。
近年來,畢節圍繞打造“國際知名喀斯特生態康養旅游目的地”目標,以“山水風光之秀、地方風物之味、人文風韻之厚、民族風情之彩”為依托,突出精品打造、宣傳營銷、軟件提示等“三個關鍵”,大力實施全域旅游提升、交通網絡連接、特色文化融入、新型業態示范等工程,加快構建“旅游+”融合發展格局,推動旅游業轉型升級跨越發展,加快推動試驗區旅游產業實現井噴式增長。
全市按照“抓龍頭、連金線、帶亮點”的思路,加快推進旅游產業發展,11個省級旅游景區品質全面提升,打造了1個5A級景區、2個4A級景區、10個3A級景區,推進旅游產業與其他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多元化旅游業態?!笆濉逼陂g,全市共接待游客1.44億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1062億元,年均分別增長23%和26%。
一系列開發建設有力舉措,讓畢節旅游呈現出好戲連臺的發展態勢——
2013年10月,百里杜鵑榮膺國家5A級旅游景區稱號,“摘下”鑲嵌在旅游皇冠上的“鉆石”,成為了貴州省第3個國家5A級旅游景區;
2015年9月,織金洞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準成為世界地質公園,填補了貴州省世界地質公園的“空白”;
2015年12月,威寧草海正式批準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
2016年10月,大方慕俄格古彝文化旅游景區“晉升”國家4A級旅游景區行業。
……
一塊塊“金字招牌”的不斷捧回,一出出精彩好戲的聯袂登臺,不僅預示著畢節旅游迎來了發展春天,也更加堅定了畢節依托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旅游產業的信心和決心。
數據顯示,僅在今年國慶節期間,畢節市共接待游客304.5萬人次,同比增長59.2%;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6.8億元,同比增長59.6%,不僅初步享受到了“盆滿缽滿”的甜頭,更是一躍呈現出了持續“井噴”局面。
十三五”時期,畢節市將搶抓全省做強“大旅游”長板的歷史機遇,圍繞打造“國際知名山地康養度假旅游目的地”目標,以“洞天福地、花海畢節”為形象品牌,以“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為主線,以解放思想為引領、改革創新為動力、項目建設為抓手、特色發展為路徑,加快推進旅游規劃一體化、業態品牌化、服務優質化、營銷專業化、機制創新化,努力將畢節建設成為全國“山地康養樣板區、旅游脫貧示范區、全域旅游先行區”,為“決戰貧困、提速趕超、同步小康”提供強勁的產業支撐。
大扶貧穩步推進
畢節是貴州乃至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當前全市仍有貧困縣7個、貧困鄉鎮173個、貧困村1981個,貧困人口115.45萬人。
貧困人口多、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的現狀依然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
2015年以來,畢節按照中央和省委部署,在科學治貧,精準扶貧,有效脫貧思想指引下,全市上下齊心協力、克難攻堅,出臺了“決戰貧困56條”,確定實施扶貧攻堅六項行動,明確市級每年投入1億元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各縣區按照每年每個貧困人口不少于150元的標準預算投入。
同時,畢節還制定了2015年到2018年全市扶貧攻堅行動計劃,并圍繞脫貧攻堅統籌提出實施“4321”工程、打造六大農業板塊經濟,推進“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開展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加強社會治理創新推動“法治畢節”創建,以及農業科技人員領辦創辦現代農業項目等一系列重大舉措,強力推進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同步小康工作,脫貧攻堅各項工作得到有力有序推進。
數據顯示,僅在2015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42元,增長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32元,增長13%。實現一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納雍縣和七星關區鴨池鎮等44個貧困鄉鎮“脫貧摘帽”、七星關區阿市鄉草坪村等395個貧困村“出列”,全市貧困發生率下降5.69個百分點,40萬貧困群眾通過精準幫扶擺脫貧困,扶貧開發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明顯成效,抒寫了精準脫貧引領同步小康的畢節篇章。(作者:李凱 孟性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