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區石會鎮中元村集中安置點。 (重慶市扶貧辦供圖)
(原題:[回眸2016]搬出來,生活大變樣 重慶高山生態扶貧搬遷安置十萬余人)
“住房解決了,生活也有保障了。都說我趕上了好時代!”重慶市東北部云陽縣平安鎮龍塘社區一個名叫青蛙洞的半山坡上,郁郁蔥蔥的山林間,一座白墻青瓦的新房子格外漂亮。今年夏天,88歲的楊碧珍從住了幾十年的老房子搬到了這里。近日,記者見到她時,她正在新房子前跟著音樂做老年操,精神十足。
作為限時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抓手,過去一年,重慶市緊緊把握人、錢、房“三大環節”,持續推進高山生態扶貧搬遷工作,1-10月完成搬遷安置10.7萬余人,貧困群眾搬出大山,生活狀態煥然一新。
更加注重對象精準 搬遷群眾中貧困戶占八成以上
今年上半年,《重慶市“十三五”高山生態扶貧搬遷實施方案》出臺。根據方案,“十三五”時期,重慶市將投入150億元,規劃實施25萬農村建卡貧困人口搬遷。其中,今年確保搬遷8萬、力爭搬遷11.3萬建卡貧困人口。
市扶貧辦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脫貧攻堅進入啃“硬骨頭”階段,扶貧難度更甚以往,更需要精確鎖定貧困群眾,“因此,在這個階段的搬遷對象中,貧困戶的占比將會大幅提升。”
資料顯示,截至10月底,今年重慶市已實施搬遷10.7萬人,其中建卡貧困人口8.88萬人,占比達83%,不少在山里困守了大半輩子的貧困群眾得以搬出大山。
楊碧珍老人便是一例。“那時候啊,日子真是難熬。”面對記者,楊碧珍打開了話匣子,“外頭下大雨,家里也下小雨。床罩頂上膠紙里的漏水要是兜滿了,就會‘嘩’一下倒下來,鋪蓋枕頭都會打濕。”
在新一輪高山生態扶貧搬遷工作中,楊碧珍被納入了兜底保障計劃,沒咋操心就搬進了新居。眼下,在壩子上聽聽歌、做做操,在菜園里澆澆水、除除草,已成為她的新生活。“每天都想把這種幸福‘跳’出來,‘唱’出來!”她開心地說。
更加注重資金籌措 確保貧困戶“應搬盡搬”
記者了解到,在搬出大山的過程中,楊碧珍享受到了1萬元的高山生態扶貧搬遷補助和2.1萬元/戶的D級危房改造補助資金,缺口資金則由云陽縣政府兜底解決。
和云陽一樣,不少區縣都相應提高了各種搬遷補助,其中重要原因是資金渠道越來越多元化。
相關人士告訴記者,新一輪高山生態扶貧搬遷對象是貧困戶甚至深度貧困戶,自行解決搬遷費用的能力較弱。因此,更應注重資金籌措,確保貧困戶“應搬盡搬”。
該人士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全市25萬建卡貧困人口搬遷總投資150億元,其中國家補助20億元(8000元/人),市級差異化補助5億元(2000元/人),國家專項建設基金12.5億元,地方政府債券24.4億元,長期貸款87.5億元。如此一來,在各種政策用足的情況下,需要貧困戶自籌的資金僅6000萬元,平攤到每一戶僅有240元。
在此基礎上,各區縣發揮主觀能動性,為搬遷資金提供保障:南川采取政策扶持補、地票交易賺、金融創新借、產業發展配、群眾自己出“五個一點”籌集建設資金,有效緩解了搬遷群眾的資金壓力。忠縣落實差異化補助政策,對建卡貧困戶、低保戶分別按每人1萬元和1.2萬元標準進行補助,深度貧困戶除享受高山生態扶貧搬遷補助政策外,再按新建住房面積分梯級進行再補助,新建住房面積從60平方米到120平方米的分別給予3萬至5萬元不等的再補助金,購買二手房也能獲得3萬元的再補助。
截至10月底,今年重慶市已到位市級以上專項補助資金9.6億元,相關區縣整合資金近4.4億元,有效解決了搬遷戶資金不足的問題。
更加注重實事求是 貪大求洋現象明顯減少
既要放,也要收,這是新一輪高山生態扶貧搬遷政策的顯著特點。在“放”方面,重慶市增加了諸如地方政府債券、基金等籌措方式,資金來源的面更廣泛。而在“收”這一方面,則突出表現為對建房標準的收緊——《重慶市“十三五”高山生態扶貧搬遷實施方案》規定,建卡貧困戶人均安置住房建房面積不超過25平方米。
“居者有其屋,不能厚此薄彼,也不能‘壘大戶’、‘造盆景’。因此,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我們制定了這一標準。”該人士說。
在區縣,由于這一標準貫徹執行良好,貪大求洋現象明顯減少。例如,楊碧珍的新房面積雖然只有40平方米左右,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磚混結構,一間臥室、一間堂屋,廚房廁所齊備,水電接通,冰箱、床鋪等全是新的,房前屋后還有幾塊零星地,令她十分滿意。
有的區縣則采取了靈活建房方式,先不給貧困戶的房屋封頂或“加蓋”,待貧困戶增收后可自行出資向上拓展,為未來預留了空間。
“當然,搬遷與后續扶持不同步、融資渠道未完全打通等問題并未完全杜絕。”該人士表示,在下一步的工作中,重慶市將持續聚焦建卡貧困人口,千方百計確保搬遷群眾有地種、能就業,用好融資、用地等政策,確保2017年再搬遷8.7萬建卡貧困人口,2018年完成所有納入規劃的建卡貧困人口搬遷任務。(記者 顏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