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极品白嫩在线播放,一本久道中文无码字幕av,欧美日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色欲久久综合网天天

精準扶貧 合力幫困:瀏陽探索與實踐

發布時間: 2016-12-15 16:44:01 | 來源: 農民日報 | 作者: 晨風 | 責任編輯: 石璐

關鍵詞: 貧困戶,靶向式,扶貧工作,扶貧政策,硬骨頭,交通,產業,教育,社會,就業,雙創,脫貧攻堅,致富

小河鄉烏石村貧困戶養殖的泥鰍豐收了。(資料圖,瀏陽市扶貧辦)

(原題:社會合力幫困:“抱團式取暖”的瀏陽探索——探訪湖南省瀏陽市脫貧攻堅經驗(下篇))

“廣邀脫貧致富合伙人,和我們共建體驗式養殖基地。”今年5月初,“脫貧致富合伙人”邀約公告出現在當地的報紙上,而招募人竟然是湖南省瀏陽市大瑤鎮端里村的貧困戶。

“我養了蜜蜂,小日子也過得甜甜蜜蜜,這要感謝‘蜜蜂哥哥’帶著我創業。”高坪鎮貧困戶湯顯文不僅受益于“蜜蜂哥哥”,更得益于瀏陽推行的分貸統還項目,帶動1000多戶貧困農戶養蜂致富。

“我以前靠撿垃圾為生,現在是憑種魔芋致富。”小河鄉烏石村貧困戶邱長華實現了人生的精彩蝶變。

不等不靠,自力更生;不單打獨斗,要抱團取暖……這樣的例子在瀏陽不勝枚舉。在瀏陽,已經形成了“人人皆愿為、人人皆可為、人人皆能為”的社會扶貧參與機制,全社會幫扶貧困戶精準就業、發展產業、積極創業。

“脫貧致富終究要靠貧困群眾用自己的辛勤勞動來實現。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要重視發揮廣大基層干部群眾的首創精神,讓他們的心熱起來、行動起來,靠辛勤勞動改變貧困落后面貌。要動員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扶貧事業。”瀏陽市委副書記、市長吳新偉認為,習近平總書記的這段精辟論述是瀏陽“動員社會力量扶貧”的行動指南,瀏陽在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的基礎上,強化群眾主體意識,自強不息,敢為人先,不斷在脫貧攻堅實踐中作出新的探索。

產業:村村有產業戶戶能創收

——合作經濟組織帶動貧困村發展產業

“到2017年,實現貧困村村村有產業、貧困戶戶戶有增收渠道。”在《瀏陽市2015-2017年精準扶貧工作實施方案》中,瀏陽市委、市政府自加壓力,敢于“亮劍”。

瀏陽有33個省級貧困村,貧困村數量在長沙市區縣(市)當中最多。要實現貧困村產業全覆蓋,到底靠誰來帶動?

每一個村的產業發展都要有一家以上的合作經濟組織來帶動,瀏陽對此給出了響亮的回答。瀏陽實施特色產業增收工程,堅持產業發展“四跟四走”,大力挖掘貧困村資源優勢,鼓勵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與貧困戶在產業扶貧上建立互惠互利合作模式,促進金融扶貧助力產業發展,完善營銷模式和流通網絡,促進貧困戶穩定增收。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因此,對貧困戶而言發展產業首要解決的是資金問題。按照政策,建檔立卡貧困戶可以獲得1萬-5萬元的小額貼息、免抵押貸款,但如果將貸款直接發給貧困戶,往往錢稀里糊涂用了,極個別的貧困戶甚至拿去打牌賭博,結果不僅沒有脫貧還欠了一屁股債。因此,瀏陽在長沙率先推廣“分貸統還項目”,貧困戶申請貸款后,將資金交扶貧經營組織負責統一管理、統一使用,扶貧經營組織在貸款到期前代貧困戶償還貸款本息,貧困戶可獲得10%以上的保底分紅。

鄉潤農場成為長沙第一個推行分貸統還項目的扶貧經濟組織。該農場與大圍山鎮4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結成利益聯結機制,通過分貸統還方式貸款88萬元用于肉牛養殖項目,采取收購牧草、托管肉牛、安排務工、利潤分紅等方式,幫助貧困戶增收,預計每戶每年至少增收2000元以上。

解決了資金難只是第一關,接下來貧困農戶還面臨著技術難和銷售難,單個解決遺留問題太多,如何將所有問題放在一個“籃子”里解決?這考驗著黨委、政府、企業、社會聯動扶貧的智慧。

推“三站合一”,一攬子解決。瀏陽從建立長沙市首個貧困村金融扶貧服務站中受到了啟發,率先在社港鎮龍華村(現合并為新光社區)將農業部門的農業信息服務站和民營企業的電商服務站整合起來,實行“三站合一”,推行配套服務。

龍華村“三站合一”建起來后,收獲的不止是3倍的變化。瀏陽農商行社港支行行長尋文欣說:“貧困戶不僅能‘當天申請貸款、當天領到資金’,而且小額貸款發放數量成倍增長。原來龍華村貧困戶小額信貸幾乎為零,‘三站合一’后,僅僅半年時間就增加了18戶56萬元貸款。今年11月底,瀏陽全市發放扶貧小額信貸7516萬元,覆蓋貧困戶3229戶,占整個長沙扶貧小額信貸發放90%以上。”

龍華村貧困戶周輕潮是“三站合一”的受益者,他通過金融扶貧服務站貸了5萬元,加入了村里由貧困戶合作經營的種養專業合作社,種植了8畝蔬菜;通過農業信息服務站解決了種植項目信息和技術的問題;通過電商服務站設立定制銷售模式,特供省會長沙消費者的餐桌,讓銷路難題迎刃而解。今年,周輕潮的收入有10多萬元,成為當地脫貧致富的帶頭人之一。

就業:請進來給崗位走出去有工作

——跨區域勞務合作帶動貧困農民就業

經過摸底,瀏陽建檔立卡貧困戶共有勞動力15941人,如果每一個勞動力能夠穩定性就業,那么貧困戶就有望實現整體脫貧。

什么樣的工作能確保貧困勞動力穩定性就業?在瀏陽,生產性就業崗位對貧困人口勞動力就業是最為適宜的,這包括農業生產的技術性崗位和工業生產的技能性崗位。因此,瀏陽大力開展實用技術培訓,使每個貧困戶至少有1名勞動力掌握1-2門有一定科技含量的農業生產技術,并與企業聯合培養掌握一定技能的產業工人。

只有擁有了一技之長,無論在本地就業還是走出去都不愁找不到工作。

小河鄉烏石村有73戶建卡立檔貧困戶,烏石村有種植魔芋的傳統,但一般都是小打小鬧,多以自給為主,分散性的魔芋種植并沒有給貧困戶帶來增收。瀏陽經開區駐小河鄉烏石村第一書記鄧水平經過調研,決定讓貧困戶抱團發展,在該村規模種植魔芋產業。為了產銷對接,村里引進湖南省博嘉魔力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公司+生態農場+基地+貧困農戶”合作模式,由公司提供種苗、生物肥,組織技術培訓保證產量質量,并與貧困戶簽訂保底價收購合同,以種植魔芋實現生產性就業。

貧困戶邱長華因為身體殘疾無法外出打工。今年3月,在石馬生態農場負責人王伏新等人的引領下,邱長華加入了農達魔芋專業合作社,自己種了近2畝魔芋,同時還幫合作社進行日常管護,今年收入近萬元。

相對于本地就業,葛家鄉玉潭村貧困農民則選擇走出去就業。30多名農民跟著本村能人劉紅兵到海南種植蔬菜,絕大部分“候鳥農民”因此脫貧致富。瀏陽人在海南種菜名氣越來越響,成為湖南農村勞動力外銷的四支特色隊伍之一。

“走出去”同時“請進來”,隨著瀏陽園區的發展,許多企業需要技能型工人。因此,瀏陽構建湘贛邊區域勞務大協作格局,目前已有8000余名來自11個湘贛邊區域合作縣(市、區)的勞動者在瀏陽經開區實現就業。

創業:人人皆愿為人人皆能為

——脫貧致富合伙人帶動貧困戶互助創業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讓貧困人口加入到創新創業的熱潮中,瀏陽市今年制定了《精準扶貧創業扶助活動工作方案》,出臺多項措施創造條件,讓有勞動能力、有創業發展意愿的貧困戶創業。

是單槍匹馬去試水還是合作互助去創業?瀏陽許多貧困戶理智地選擇了后者。“眾人拾柴火焰高”,通過“抱團”的形式既增加了貧困戶致富的信心、化解脫貧上的困難,同時又擴大了產業規模,增強了抗風險能力。因此,瀏陽的貧困戶通過尋找脫貧致富合伙人來合作發展,合伙人的合作對象既有“貧困戶+貧困戶”,也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貧困戶”,根據需求選擇創業前、中、后的不同時期進行抱團互助,追求合作共贏。

端里村的地形像一個橫倒的“T”字,高山、丘陵、溪河將這個“T”緊緊包圍,3884名端里村民便擁擠地生存在狹長的一橫一豎之中。

正因為如此,人多地少在端里村成為必然,正常年份人均水澆地只有0.3畝,但或許恰恰是因為地處相對的交通死角,這里的生態得到較好保護。

人多地少,如何將稀有的土地資源既“點土成金”,又不破壞生態環境?缺資金、缺項目更缺技術的貧困村民今年5月初決定在當地媒體上廣邀脫貧致富合伙人,在村里共建體驗式養殖基地。

何謂體驗式養殖基地?用村民的話來說“既要賺到錢,又要休得閑”。在這種發展思路的選擇下,雖然申請合作的合伙人眾多,但村民們最終選擇了湖南黑馬生態技術公司作為合伙人。緣何選擇這匹“黑馬”,貧困戶看重的是其生態開發模式:打造湖南第一個運用三維農業循環經濟模式并可復制、可持續的生態種養基地。

端里村與該公司合作共建了瀏陽市生旺種養專業合作社,正在實施“三個一”扶貧工程:運用公司自主研發的核心技術生產高附加值生態雞蛋;建設零排放、無污染、多循環的生態種養基地,如種養基地所產生的新鮮雞糞,可直接通過水虻生物轉化器15天轉化為可直接飼喂動物的水虻幼蟲,伴隨產生的水虻糞可用于苗木施肥;不僅如此,該合作社將打造湖南第一個花園式、互聯網+的生態種養公園,消費者可通過下載APP,實時了解種養基地的生產過程,下單訂購雞蛋、花卉和苗木。

與端里村在前期選擇產業“合伙人”不一樣,省級貧困村高坪鎮向陽村的貧困戶選擇在“中期”合作。瀏陽“蜜蜂哥哥”負責人何國華是湖南的蜜蜂養殖大王,富起來的“蜜蜂哥哥”為了讓貧困戶共享“甜蜜的事業”,主要是在種蜂中間環節提供養殖培訓、上門技術服務。蜂蜜出產后貧困戶可自行銷售,或由公司按照市場價格統一收購。湯顯文等17個貧困戶加入了合伙養蜂,每個貧困戶人均養蜂5箱,年增加收入4000元。

“蜜蜂哥哥”帶動貧困戶養蜂,小河鄉烏石村的“泥鰍姐姐”張建南在首養泥鰍成功后,正在選擇新的合伙人進行二次創業。

張建南因丈夫早逝,家中沒有頂梁柱,還帶著兩個小孩,日子一直過得緊巴巴。雖然自家納入了貧困戶、低保戶,但張建南并不想靠著政策兜底過日子。“我不想拖政府后腿,我還年輕,要自力更生,進行創業。”張建南說到做到,2015年底,她跑到外地當學徒實地學習養泥鰍。

今年5月,張建南申請了5萬元的扶貧小額貸款,試著養起了泥鰍。效果出乎意料得好:4000多斤泥鰍銷售一空,純利潤就有1萬元。張建南又趁熱打鐵,第二批下了30萬尾泥鰍苗。

今年11月28日,通過當地復核,張建南脫了貧,但她想著村里還有貧困戶72戶。因此,從今年11月初起,她忙著流轉了村里100多畝水田計劃“稻鰍共養”。張建南知道,規模種養不能單打獨斗,因此,她在尋找合伙人,貧困戶曾文漢成為張建南的首個合作者。在張建南的推薦下,曾文漢父子倆去參加了創業致富技術培訓班。

“我自己創業初期先試,賺了錢、沒有多大風險之后,創業后期讓貧困戶合伙參與,這樣貧困老鄉們脫貧致富就穩當些。”張建南的坦誠,正襯托著瀏陽貧困戶抱團取暖的真情。這份真情,這種擔當,脫貧路上,彌足珍貴。

(《農民日報》2016年12月15日第4版)

     1   2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