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電商助力脫貧致富如何圓夢?)
嘉 賓:
尹小健江西省社會科學院產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潘茂棟江西省商務廳電子商務處副處長
張 敏橫峰縣扶貧和移民辦公室主任
許蘇建萬安縣扶貧和移民辦公室副主任
郭修暉萬安縣電子商務產業辦公室主任
主 持:本報記者 黃 晗
核心提示:
網購對城里人來說再平常不過,很長一段時間內在農村卻并不普及。一些農村人不了解,原來林間竹筍、野生蜂蜜和日常糕點,都能借著電子商務的快車翻越深山,暢銷全國各地……
當個“店小二”幫村民收購土特產,網購消費品;從大城市辭職回鄉,搖身一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冬筍大王”。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的發展讓扶貧工作隨時隨地得以開展,越來越多的貧困群眾在電子商務發展中嘗到甜頭,有了巨大的獲得感。本期《江報直播室》,我們走進鄉村,走近貧困戶,去看看他們如何借力電子商務東風,在家門口實現脫貧致富夢。
土特產觸網貧困戶走上致富路
(畫外音)萬安縣五豐鎮西元村39號,這個距離縣城半小時車程的地方,自從掛上了“農村淘寶服務站”的牌子,一下子成了人氣聚集地,袁紅英是這個服務站的“當家掌柜”。2009年,22歲的袁紅英嫁到西元村,她家是村內70多戶貧困戶之一;2015年底,阿里巴巴農村電商江西工作組來到萬安招募合伙人,經由層層篩選,袁紅英成了40多位合伙人之一。借力農村淘寶和互聯網,貧困戶成了在脫貧致富路上拼搏的“店小二”。
袁紅英(萬安縣五豐鎮西元村農村淘寶合伙人):婆婆去世、公公癱瘓、孩子又小,平時我丈夫做小工賺的錢養家都難,那幾年根本沒有任何積蓄。
我是會計專業畢業,以前又做過微商,通過報名、篩選和培訓,我成了“村淘”合伙人。有了服務站,村民把冬筍、蜂蜜和銀杏果等土特產帶過來,我幫他們收。比如冬筍,市面收購價每公斤4元,我多加1塊錢;我們這里竹林多、耕地少,他們嘗到賣土特產的甜頭,都愿意把山里挖的、田里種的和家里做的拿到這兒來賣,我通過網絡銷售到全國各地。我還幫助村民從網上代購家電、服裝和日用品等,從前不進村的快遞車現在每天都來,把土特產送出去,也把村民網購的商品送進來。
2016年,我每個月的代購業績在萬安縣(“村淘”合伙人中)都排前五名,每月能有5000多塊錢的獎金。2016年“雙11”“雙12”和“年貨節”時,我每天忙到凌晨,最多的一個月拿了8000多塊錢。我們家屬于成功脫貧的,日子過得越來越好,前不久我貸款買了輛小轎車,今年春節我讓丈夫開車帶我們回娘家。
(畫外音)“獨有葫蘆溪上筍,一冬風味舌頭甘。”萬安縣的冬筍遠近聞名,每年10月至來年1月,上山挖筍的農戶絡繹不絕。這幾年,鎮上各村農戶不等外地筍販來收,他們都盯上了路口村的小伙子劉浩,這個30出頭的山里娃,如今被鄉親們叫作“冬筍大王”。
劉浩(萬安縣五豐鎮路口村村民):我家以前是建檔立卡的貧困戶,2004年我高中畢業,去了廣東打工,一直在車間當工人,起早貪黑,活又累又重,拿過最高的一次工資是1900塊錢。2011年我第一次網購,我琢磨著:家鄉出產冬筍,要不我辭職回鄉,開個網店賣筍吧!2011年10月,采挖冬筍時節一到,我的網店正式上線了,那時還在摸索,熟悉的筍農也不多,兩個月掙了三四千塊錢,錢雖然不多,但我還是很有成就感。
挖筍很辛苦,挖筍賣錢的絕大多數是貧困戶。現在我固定去60多戶鄉親家里收筍,每公斤我比外來筍販多給1塊錢左右,五豐鎮各村的挖筍戶每月共可多收2萬多元。2017年1月11日小半天時間,我在西元村就收了1800公斤冬筍。我雇了村里幾個貧困鄉親剝筍、清洗、打包,每人每天有110元工資。除了冬筍,一年四季有很多土特產可以銷售,2016年我的網店收入超過20萬元。
尹小健:分布廣泛的農村電商平臺解決了農產品收購、農產品走出鄉村和工業品下鄉的問題,農戶將農產品送到收購站,成本低、風險小;經營有特色又具有市場需求的產品,是農村電商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為農產品走出農村提供了新的思路;合伙人是否稱職能干是發揮農村電子商務平臺作用的關鍵,有一定教育水平、經營管理經歷又能吃苦耐勞的電商合伙人才能不辜負農民期望。
眾籌?預訂?扶貧路也有時尚范
(畫外音)2016年夏天,橫峰縣港邊村第一書記翁賢杰用網絡眾籌的方式幫助7戶貧困戶賣出300多公斤白蓮產品。這種把銷售前置于生產的模式,讓十幾戶貧困戶足不出戶就掙到鈔票。
翁賢杰(江西省外國專家局駐橫峰縣港邊鄉港邊村定點幫扶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去年夏天,我在眾籌網上發起了“蓮甜心苦——貧困農民需要您的關心和幫助”的愛心眾籌項目。20元、50元、100元、1000元……15天時間,我們獲得來自全國各地共246筆支持,總額超2萬元,眾籌完成率103%。直至2016年11月,還有網友留言表示希望購買蓮子。有了經驗,今年我還想繼續用眾籌的方式幫貧困鄉親們銷售土特產。
張敏:港邊村2016年發展精準扶貧白蓮產業200畝,其中37戶貧困戶種植面積為71.32畝,畝均盈利3500多元。白蓮基地由村內合作社統一打造,貧困戶種植部分的白蓮投資由縣干部代付,無須任何投資,只參加田間管理,管理區域內產出的白蓮收益歸貧困戶所有。港邊村新屋底組的57歲貧困戶徐承海因年紀大、勞力差、缺技術致貧,2016年分到了村里免費提供的白蓮田1.8畝,經過合作社統一培訓幫扶,勤勞的徐承海從蓮田上收獲了6600元,加上基地務工1萬多元,一舉脫貧。為促進白蓮銷售,幫助貧困戶增收,省外國專家局駐村工作隊還聯系廣昌縣白蓮交易市場,并重點打造村內電商扶貧平臺(農村e郵),打通省、市電商渠道助銷白蓮產品。
(畫外音)扶貧不能故步自封,要跳出產業鏈看全局,更要瞄準市場精準發力。如今,消費者對食品質量要求越來越高,生態農產品日益受到追捧,高端農產品定制正成為互聯網精準扶貧的新力量。
羅春暉(江西云耕實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我們與萬安縣十多戶貧困戶合作,共養殖5000多只生態稻鴨,放養在山林、水塘和田間。這些鴨子已被上海、杭州、蘇州和南京等地客戶預訂,貧困戶不用出一分錢,我們按照每只鴨每月補助25元的標準進行扶持,并提供養殖技術培訓指導,確保每只生態稻鴨保持在1.5公斤左右。每只稻鴨的生長周期是5個月,利用這種訂購模式與貧困戶合作養殖,這些貧困戶每月共能獲得12萬多元。
(畫外音)2016年,萬安縣電子商務創業孵化園開園,“農村淘寶”“農天下”“云耕實業”“一江秋”等62家電商企業入駐該園。有了敞亮的辦公室,業內交流培訓變得方便,無需出園即可獲得政策咨詢和金融服務;與此同時,電商們仍在山間地頭奔走,為農民銷售土特產,為貧困戶打通脫貧致富路,為買家挑選優質山野良品,電商的發展正在讓越來越多人獲得實實在在的好處。
郭修暉:萬安縣電子商務創業孵化園可容納100多家企業,提供1000多個就業崗位,目前已有62家企業和商戶入駐;萬安有138個e郵點,其中25個為電商脫貧站點,澗田鄉上陳村貧困戶毛會生借由脫貧站銷售紅糖、辣椒干和小魚干等農產品,去年,賣了1.5萬公斤紅糖、250萬公斤臍橙。
目前,孵化園45個農村淘寶村級服務站建成營業。2016年3月1日,孵化園開業當天交易量316萬元,為江西省第一;“春耕節”中我縣取得江西第一;在剛剛過去的“年貨節”上,萬安縣列“合伙人收入排行榜”第一位。
截至目前,萬安共有電商企業320多家,在本縣電商從業人員3000多人,其中貧困人員500多人。依托阿里巴巴農村淘寶、京東農村電商、郵政農村e郵和全省首家新華網互聯網小鎮,我們希望通過推動電子商務跨越發展助力脫貧攻堅。
尹小健:政府在資金、技術、銷售渠道、合作社建設、電子商務孵化園建設等方面開展的工作收到了明顯成效,民營企業在農戶脫貧領域尋找商機能夠找到雙贏的途徑和項目,農戶和公司有各自的優勢,雙方要發現并集聚這些優勢;助力農村貧困戶脫貧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事業,需要政府、企業和農戶自身積極參與和努力。
知難更克難電商扶貧需看成效
(畫外音)萬安縣和橫峰縣均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脫貧任務重,更需要統籌考慮、精準發力,農村電商的快速發展則為打好攻扶貧堅戰注入了強大的新動能,在奔小康的路上不使一人掉隊。
許蘇建:萬安縣電子商務發展相對比較落后,缺乏精通電子商務的人才。發展農村淘寶是推進電子商務發展的有效嘗試,農村淘寶項目打造了一支精英隊伍,并擴散到縣域層面,為電商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的根本目標是服務農村群眾。農村淘寶為農村百姓開辟了新的增收渠道,刺激了農村購物需求,活躍了農村經濟。萬安縣村淘線上開業第一天,在無任何政府采購的情況下,交易量達316萬元,其中本地招商的農資農具56萬元,本地汽車商家線上交易量達57萬元;春耕節農資化肥、尿素等交易量達到1388噸,金額突破300萬元。一系列數據證明,包括農村淘寶在內的電子商務村逐步改變農村百姓的購物觀念和購物方式,對活躍農村經濟奠定了堅實基礎。
今后,我們還要繼續普及村民對電子商務的認知和理解,突破信息和物流的瓶頸,解決商品難買、難賣的問題,實現“網貨下鄉”和“農產品進城”的雙向便捷流通。
張敏:橫峰縣建立了脫貧攻堅工作領導小組,在全縣各鄉鎮(街道、場、辦)設立扶貧工作站,配備至少2名扶貧專干,在32個貧困村建立了扶貧工作室;通過開展2016年貧困戶動態調整工作,我們剔除貧困對象817人,增加827人,將摸底核準后的貧困戶信息錄入省精準脫貧大數據管理平臺;我們實施電商服務站建設,完善港邊村、靈西村等12個村電商網絡平臺體系,幫助貧困戶銷售農產品。
2015年以來,我們開設家政服務、電子商務等創業及職業技能培訓班51 期,培訓貧困人員518名;實現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就業12343人,其中貧困人口1600余人;2016年,我們爭取到省級“一村一品”項目5個,獲得85萬元資金,帶動192戶476名農民脫貧。接下來,我們將加快推進光伏電站、電商平臺和鄉村旅游建設,實現“光伏+扶貧”“電商+扶貧”“旅游+扶貧”的產業格局。
(畫外音)電商正成為我省扶貧攻堅最活躍的新領域,是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新動力、新主力。在推進電商發展和精準扶貧工作中不斷提高貧困戶的獲得感和成就感,需要穩中求質,走特色路,打特色牌。
潘茂棟:截至2016年底,全省累計培育國家級電商進農村綜合示范縣29個,省級電商進農村示范縣10個,所有設區市和70%以上的縣(市、區)建立了農村電子商務相關工作機制,特別是國家級、省級電商進農村示范縣均成立了農村電商工作領導小組或新設了農村電商辦公室。
全省啟動電商精準脫貧工程以來,已建成各類電商脫貧服務中心(站點)3000余個,帶動1.2萬余名貧困對象創業脫貧,間接帶動全省40余萬貧困對象就業增收,涌現出“寧都模式”“安遠模式”“廖奶奶”和“老俵情”等扶貧典型和品牌,在全國率先打造了電商扶貧的江西樣本。我省分3批推動29個縣(市)列入國家電商進農村綜合示范縣試點后,共爭取中央財政5.3億余元支持農村電商發展,贛南老區率先實現全覆蓋,有力帶動了省內農村電商全面發展。
與此同時,“電商+創業孵化+貧困戶”“電商+合作社(基地)+貧困戶”和“電商+就業+貧困戶”等電商扶貧模式不斷涌現,我省將繼續深入實施電商精準脫貧工程,爭取每年培訓農村貧困地區電商應用人才1萬人次以上;未來3年,在重點建設電商脫貧站點、培育電商脫貧示范村和電商脫貧帶頭人的基礎上,帶動貧困地區10萬人進行電商創業,脫貧致富。
尹小健:廣覆蓋、高強度的脫貧組織和專職扶貧工作人員能使各項政策措施及時得到貫徹執行,同時我們還要采取因村制宜、因戶制宜的工作方法,做到精準扶貧,保證工作效率;此外,我們要從技能培訓、產業發展和社會保障等多方面開展工作,保障脫貧效果的長期性和可持續性。
整理、攝像、攝影:本報記者萬仁輝、黃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