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歲的蘇榮小在沙漠中植樹多年,黝黑的臉龐寫滿了治沙的艱辛。(虞向軍攝影)
庫布其沙漠,曾是不毛之地,被稱為“死亡之海”,農牧民們飽嘗沙漠生活的苦澀艱辛。也許,正是這樣艱苦的自然條件才孕育了庫布其人與生俱來的頑強和堅韌。他們帶著“敢向黃沙要綠色”的魄力,經過三十年的不懈努力,走出了一條沙漠治理、產業發展與扶貧開發同步推進,治沙與治窮共贏之路。堅守在那里的勞動者們,正用自己的雙手譜寫出了一曲壯美的勞動之歌,創造著荒漠變綠洲的世界奇跡。
45歲的楊海寬在用汽油機帶螺旋桿打穴種樹的“干種法”植樹。2012年,庫布其獨貴塔拉鎮的一位名叫閆利寬的普通農民琢磨出這套“干種法”。(虞向軍攝影)
在當地酒店做草皮工程的綠化公司的員工都是來自附近的農民,他們的月均收入有2800元人民幣。(虞向軍攝影)
43歲的張繼海已經種了12年的樹了,光伏企業自己不養綠化產業工人,而是與當地農牧民合作,雇用他們種樹、養護。農牧民就近就業、按勞取酬。(虞向軍攝影)
51歲的賀改藍曾經因為貧困將親生的小女兒送人,如今通過勤勞致富,她已經擁有了3輛汽車,并帶領4戶貧困戶種植甘草。她開心的告訴我們:“有句順口溜:人好不如命好,養羊不如種草。地里長出草來了、樹來了,把這個風沙止住了,我們農民也能睜開眼睛了。”(虞向軍攝影)
45歲的楊瑞林在剪羊毛,杭錦旗羚豐養殖專業合作社運用多種方式同當地農牧民構建起了堅實的利益聯結機制。(虞向軍攝影)
當地政府和企業出資,為貧困戶興建的杭錦淖爾生態扶貧新村。(虞向軍攝影)
57歲的毛志平來自河北邯鄲,到庫布其沙漠七星湖景區做綠化保潔已經一年多了,每月2800多元的固定收入讓他很滿意,連妻子也一同從河北來此生活。(虞向軍攝影)
庫布其沙漠腹地中的牧民新村,41歲的斯仁巴布是這里的住戶之一,村里的牧民們也搭上了致富的快車,如今村里的村民們大多數都在從事與旅游業相關的產業。沙漠沖浪車現在是斯仁巴布重要的收入來源工具。(虞向軍攝影)
(“鏡頭中的脫貧故事”拍客大賽征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