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哈爾濱10月4日電 題:土改第一村的“土”“改”新路
新華社記者李鳳雙、王春雨
在中國,也許沒有哪個村莊,與“土”“改”的聯系比土改第一村——黑龍江省尚志市元寶村更緊密。
這里是小說《暴風驟雨》的原型地,昔日“光腚屯”在改革大潮中,發展成遠近聞名的億元村。
在全國50多萬名村支書中,76歲的元寶村黨總支書記張寶金普通卻不平凡,秉承凡事相信黨、辦事為群眾、干事講科學,他被譽為“暴風驟雨中永不褪色的旗幟”。
黑龍江省尚志市元寶村黨總支書記張寶金在村里的中低產田改造項目區查看水稻長勢(9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王凱攝
在“土”中謀發展,在“改”中再奮進。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新機遇、新挑戰,張寶金帶領元寶人,闖出小山村的發展新路。
土地的力量
東大壕地,元寶村最古老的耕地。
張寶金捧起一把泥土,輕搓,松軟的黑土四散落下。
土改工作隊曾在這打下第一根樁子。70年后,這里又樹起新坐標,旱田改水田示范區。
在黑龍江省尚志市元寶村,元寶村黨總支書記張寶金(前左)和村民一起查看水稻長勢(9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王凱攝
“一穗平均110多粒?!睆垖毥鸢蜗碌舅胍涣A?。剝開幾顆稻谷,捻進嘴里嚼,“都上成了,畝產得1200斤,效益是玉米4倍?!?/p>
旱改水,元寶村農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迎來曙光。
5年前,旱田“一統天下”,玉米效益好又省工。
東大壕地北邊,有全村唯一一塊水田。幾戶村民合計,干脆改旱田算了。
沒想到這件“小事”讓張寶金給擋了。他還撂下一句硬話:“圖省事不講效益,不算好農民。”
村民嘴上不說,心里卻不服。張寶金拿出了細賬:玉米1畝收入1133元,普通水稻1564元,“稻花香”水稻2030元。
種糧大戶王成杰心里還有疙瘩:“水稻咱不會種,也不敢種啊?!?/p>
張寶金急,但沒有“強壓頭”。他先試種。
第一年,成功試種。第二年,豐收卻沒賣上好價錢。第三年,吸取教訓,豐收又豐產,有人跟著一起種了。第四年,國家調整玉米收儲政策,水稻畝收益比玉米高幾倍,改水田的更多了。今年,全村水稻從2012年的700畝發展為5300畝,超過總耕地面積一半。
當年像王成杰一樣猶豫的人,紛紛把旱田改為水田,去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2.9萬元。
在黑龍江省尚志市元寶村,元寶村黨總支書記張寶金給剛栽種的松樹培土(2012年5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王建威攝
在元寶村做保險的施國艷,是《暴風驟雨》中“趙光腚”原型的重孫媳婦,她說:“與5年前比,元寶村人收入更高了,保險銷售量大幅上升?!?/p>
大伙都夸贊老支書。他說:“農村家底薄,土地是壓箱寶,決不能浪費?!?/p>
在深愛土地的張寶金看來,每塊地都是寶。
馮大洼子,元寶村最久遠的荒地。
小河岔、柳樹毛子、砂石曾是主角,有人說,這就是廢地,啥也干不了。
每當捧起這兒的黃土,張寶金都會久久沉思。
手里的黃沙伴著思慮滑落,創業的藍圖在指縫間升起——變荒為寶建設工業園區。
黑龍江省尚志市元寶村黨總支書記張寶金(左)在鉛筆工業園區查看施工進度(2012年6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王建威攝
元寶村成為億元村,工業是火車頭。改革開放初期,村里集資辦小木農具加工廠,后來又建起筷子廠、鉛筆廠。截止到2012年初,元寶村已有鉛筆、鉛筆板為主導產品的企業28家,鉛筆產量占全國四分之一,被稱為“亞洲鉛筆之鄉”。
但這些企業散落在村里,再加上還有意建新廠的投資者,急需一塊地集中辦企業。
清明剛過,轟隆隆的機器聲響徹在馮大洼子上。亙古的荒原開辟出180畝工業用地。鉛筆、食用菌、玉米加工等企業紛紛落戶園區,全村各類企業發展到38家,村總資產達6.7億元。
《暴風驟雨》中老孫頭趕馬車被濺了一身泥的片段,讓年近7旬的村環衛工高會友印象深刻。穿行在工業園區間的環村水泥路,老高說:“誰敢想村里有環路?別說泥,草刺我都要掃干凈?!?/p>
環村路的一頭是元寶山,元寶村因此山得名。
初秋的元寶山,陽光穿過金色的白樺葉,在林間小路留下斑駁的樹影。登到山頂,元寶村盡收眼底,村前是玉帶一樣的黃泥河,村后的元寶頂子上,萬畝生態林松濤陣陣。
老支書半蹲,瞇起左眼:“你看咱這生態林,無論從哪個方向看,樹都成行。”
元寶山原來是一座禿山,元寶頂子也曾被開墾成耕地,一下大雨,黃土混著雨水沖進河道,黃泥河成了黃色泥巴河。
拿綠水青山換來的錢,有啥用?
老支書發誓要為子孫后代留下好環境。他帶人頂著風雪跪在元寶山的石頭上鑿坑,膝蓋被硌出血,擦擦繼續從山下背土種樹。為了讓元寶頂子重披綠裝,他領著全村老少爺們退耕還林。
元寶村的萬畝生態林已經成為一景,遠道來的城里人,都愿意到山上走走看看,認認林子里的30余個樹種。
村民姜春清的循環農業基地就在林中。漫山奔跑的雞鴨鵝、圍欄圈養的生態豬,還有正在建設的母豬繁育基地透出勃勃生機。
“禽畜排泄物都進沼氣池,漚出的肥料種有機葡萄、水稻,實現了綠色循環?!苯呵逭f,
讓姜春清自豪的更有他的500畝林地,按每棵樹每年自然增值10元計算,一年閉著眼睛賺40多萬。
有了青山,不愁綠水,下雨流到黃泥河的水變清了。借助好生態,元寶村正在建設旅游景點“韓老六大院”,兩戶村民已經辦起了農家樂。
農家樂店主王春娟充滿自信:“咱這山好、水好、土改文化好,搞旅游肯定錯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