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极品白嫩在线播放,一本久道中文无码字幕av,欧美日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色欲久久综合网天天

“中國扶貧第一村”33年蛻變記

發布時間:2017-10-16 10:48:20 | 來源:北京青年報 | 作者:周宇 | 責任編輯:孔令瑤

關鍵詞:扶貧,異地搬遷,巨變

原標題:“中國扶貧第一村”33年蛻變記

正在修繕的民居

長安新街

赤溪村展示廳本組攝影/本報記者周宇

供圖/新華網

驅車一個半小時左右,就能從福建省寧德市市區抵達赤溪村。33年前,走這條路花了王紹據十來個小時。到村里下車后,村民們看到他熱情地打招呼:“王總編您來啦,家里坐坐啊。”“不啦,還有事,您忙著。”王紹據熱情地回應。其實,這些村民王紹據并不都認識,可是村民沒有一個不認識他,連小孩子都知道他是“王總編”。33年前,這個小山村還窮到“婆媳共穿一條褲子”,如今已是家家洋樓,戶戶小康。正是這位個頭兒不足一米七,總是笑瞇瞇的老者,將赤溪村曝光給公眾,由此開啟“中國扶貧第一村”的蛻變歷程。

“穿越”了33年的奉獻獎

2017年全國脫貧攻堅獎在“十一”長假前公布了結果,40人分別獲得奮進將、貢獻獎、奉獻獎和創新獎。在獲得奉獻獎的10人中,包括福建省寧德市誠信促進會常務副會長,《閩東日報》原總編輯,原福鼎縣委報道組組長王紹據。

“您肯定能獲獎。”赤溪村黨支部書記杜家住目光堅定,看著王紹據,用不容置疑的口氣說。“那不一定,我看所有入圍者在扶貧方面都有很多貢獻,都特別感人,不一定不一定。”王紹據笑著,一邊擺手一邊搖頭。說著,兩人端起茶杯,喝了口剛剛泡好的福鼎白茶。這是今年9月6日,發生在去年回鄉創業的村民黃忠和家茶樓的一段對話。

杜家住之所以如此肯定,因為他深知33年前村子到底有多窮,這位土生土長的赤溪人見證了赤溪巨變,而巨變正是由王紹據引發。

1984年,王紹據在寧德市福鼎縣(現在為縣級市)任縣委辦副主任、新聞科長、報道組長等職務。下山溪村,當時是一個屬于赤溪村行政范圍內的畬族自然村,只有22戶人家,88人。從現在赤溪村的位置往山上走,將近8公里才能到達。

第一次聽說這個自然村窮到“婆媳共穿一條褲子”時,王紹據對北京青年報記者說,他內心難以相信,決定親自去看一看。1984年5月下旬的一天,他6點半從福鼎縣出發,輾轉7個多小時,到了下山溪村。這個村子像“掛”在半山腰一樣,房子都是木頭結構茅草頂,四處漏風,后面就是上百米的懸崖。村民吃的半是野菜半是粗糧,所有孩子都光著屁股光著腳,學齡兒童也因沒錢沒路無法讀書。

震驚!王紹據的頭腦被這個詞填滿了。當天晚上到家已經12點多,他徹夜難眠,當即寫了一份以“窮山村希望實行特殊政策治窮致富”為題的情況反映稿,兩天后送到一家權威媒體。本想刊登內參,沒想卻挨了批評。對方認為這篇稿子不合時宜,不僅不能發,而且讓王紹據做好“被開除黨籍”的準備。再三思考后,他決定將這份稿子直接寄到北京,寄給《人民日報》。他做了充分思想準備,如果受到不公正處理,情愿回家再當農民種地。

讓他沒想到的是,先是《人民日報》內參刊發了他的來信,沒過半個月,《人民日報》又在頭版公開刊發其來信,并配發《關懷貧困地區》的評論員文章,號召全國人民關注貧困群眾,點燃了各地扶貧的熊熊大火。

現在,已經70歲的原下山溪村村民李先如還偶爾回到老木屋,想想過去。40多年前,就在這所老木屋里,他眼看著妻子因難產來不及送醫而去世。當時往山下走只有一條羊腸小道,別說抬個人下去,自己走都很費勁。赤溪村如今建起一棟3層衛生院,今后有什么急病、小病就能得到更高層次、更及時的醫治。

搬遷是真正脫貧的開始

這些村民并非一開始就搬到了山下。下山溪村貧困聞名全國后,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他們仍在貧困中掙扎。

《人民日報》文章刊發后,據王紹據回憶,先后有23個省市區的群眾給赤溪村、王紹據所在單位和他本人寫信。很多干部、老師、學生、戰士把自己省下的糧票、油票、布票寄到這里。彼時全國范圍內的扶貧工作也在醞釀。根據官方數據,1984年,中國貧困人口近1.3億人,占全國總人口數量超10%。當年9月29日,黨中央、國務院下發了《關于幫助貧困地區盡快改變面貌的通知》,由此拉開全中國持續至今的扶貧大幕。

“我們管那段時間叫‘輸血式’扶貧,說白了就是不停地給東西。”杜家住對北青報記者說。他在承擔村支書工作的同時,和妻子承包了25畝魚塘做生態養殖,僅這一項每年純收入就十多萬元,是村里的“致富帶頭人”。

王紹據這篇文章“火”了,他自己也“火”了。縣委書記、縣長去下山溪村視察都是他帶路去的。之后的5年,他頻繁往返于福鼎縣和赤溪村,幫助這里的農民脫貧。1989年9月后,因為他開始主持《閩東日報》的工作,就無暇分身了。直到幾年后,當他再到下山溪村時,發現早先送來的生活物資被用掉了;羊崽因為山上缺少嫩草、防疫跟不上,賣了幾胎羊羔后也都陸續死了;林業部門送來的2000株柳杉苗,也長不成材。他才得出結論,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必須將這22戶88人全搬到山下來。

現在的赤溪村展示廳中,墻上掛著畬族的傳統服飾,玻璃展示柜里陳列著過去村民的勞動工具、具有特色的鐵壺瓷碗。這些畬族文化已經是赤溪村的一個重要標簽。然而在當初搬遷動員時,畬漢兩族差異卻是一個問題。

杜家住介紹,當時政府籌錢,為這22戶村民在赤溪村蓋房子。房子的木料需要村民自己從山上砍,其他的一概不用操心。然而寬敞的新房蓋好后,仍然有人不愿意下山。杜家住說,下山溪村村民都是畬族人,他們一是擔心與漢族群眾合不來,二是擔心下山后沒有土地了,“種一頭蒜一棵蔥都是別人的地方”。村里先解決了他們的生產生活用地,搬下來后,畬漢群眾也相處得很好。這時他們的思想開始動搖,慶幸自己當初下山的同時,對政府、對新政策新規劃也開始愿意去思考、接受。在隨后的20年中,赤溪村陸續將地處深山的12個自然村共350多戶村民遷至“長安新街”。

赤溪村是全國最早實行“異地搬遷安置”扶貧方式的。這段時間,赤溪村自己總結為“換血式扶貧”。

赤溪村村民的“生意經”

這兩年赤溪村最明顯的變化之一是來的人多了,有漂泊在外多年的村民回鄉定居,也有大量慕名而來的游客。

“嘗嘗這個味道怎么樣。”黃忠和又泡了一壺白茶,讓杜家住和王紹據提提意見。他2000年便外出謀生,在上海做了16年石材買賣,去年回到村里創業。在赤溪村,幾乎家家都有茶園,黃忠和也一樣。他開了間茶樓,十幾平方米的屋子,落地玻璃門,空調、電視、茶臺一應俱全。與此同時,他還嘗試種植食用菌。

“村里現在可比以前好多了,以前就是種地,自給自足,基本掙不到錢。”黃忠和一臉嚴肅地說。不過隨即他便笑開花,“在外面終歸不如家里舒服,只要努力奮斗,多少總能賺一點。”這句話說得著實謙虛。近幾年白茶行情大好,只要家里有兩畝茶園,保守估計一年收入就會超過一萬元,何況很多人家不只有茶園收入,還有很多別的收入。

沿著2015年新開通的楊赤公路抵達赤溪村村口,最先展示給人們的是一個“旅游接待處”和一塊“全國扶貧第一村”的石碑。石子鋪的路面上大約能停20多輛車,一旁有修造的水池、噴泉、竹質連廊和一個能唱歌跳舞的活動中心。赤溪村自2003年引入生態旅游后,至今已打造出漂流、蝴蝶園、真人CS、白茶體驗館、采摘等多個項目。僅2016年一年,小小的赤溪村就接待游客20萬人左右。

現在的赤溪村村民,除茶園、生態種植、養殖外,還有一些人在村里的旅游公司上班,拿一份工資收入。另外,因為看好游客帶來的效益,不少村民將自己的房屋改造,把一樓改成超市、餐廳、小賣部等等,還有的人租其他村民不住的房子開“高級”民宿。

其中有些人的收入甚至“高得嚇人”。9月6日,長安新街上,一輛皮卡的車斗里,滿滿地裝著十來箱福鼎白茶,赤溪村第一位返鄉創業的大學生杜贏正準備開到鎮上把這些貨發給河北的一個茶樓。

他說,這只是正常的發貨數量,不算多,這樣的規模一周要發兩三次,還有一些散客通過微信買,目前他已有1000多位微信客戶。

2013年他從廣西玉林師范學院畢業后,帶著當時的女朋友、現在的妻子回村里創業,開了赤溪村第一家茶葉加工廠,以優質低價立刻打開市場。加上這兩年白茶行情走高和赤溪村“全國扶貧第一村”的名頭越來越響,每年他廠子的凈利潤都有三四十萬元。在他之后,返鄉創業的大學生越來越多,吳敬軍就開了赤溪村唯一一家手機營業廳。

被赤溪村巨變影響的人

近些年來赤溪村二度“火”起來后,王紹據的工作與生活又再次同赤溪村密切聯系在一起。

早在2009年,一直默默往前走的赤溪村就得到一個榮譽。當時國務院扶貧辦通知赤溪村,以“中國扶貧第一村”的名義進京參加新中國成立60周年成就展。這也是繼1984年《人民日報》刊登王紹據文章后,赤溪村被第二次如此大范圍曝光給公眾。此后,這個“名頭”便有了。2013年,村民還在村頭立了一塊“中國扶貧第一村”的石碑。

更讓赤溪村沒想到的是,2015年1月,習近平在國家民委的簡報看到赤溪村人均純收入達到11000元后,專門做了批示。要知道,到1993年底時下山溪村的人均年收入還不足200元。

杜家住說,“我們當時也不知道這個批示意味著什么,只知道很重要。”他是被赤溪村巨變深刻影響的一個人。“他們都說我的膚色是從紅到黑到紫,我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顏色了。”各級單位、領導紛紛到赤溪村調研,他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給各級領導、媒體、來參觀學習的代表團介紹赤溪村的情況。他算了算,平均一天至少3撥。“別看我們村就這么大,我每天至少要走10公里,能不黑嘛。我們這么個小地方,電話費這么便宜,我一個月還要打兩三百塊錢。”杜家住看似在抱怨,實際上嘴角上揚,藏不住地自豪。磻溪鎮一位領導說,兩年前杜家住講話還磕磕巴巴,現在已經行云流水了。

這都是練的。2015年間,中央、地方等多個部門領導都曾到赤溪村調研,哪一次都缺少不了杜家住。

“感覺像是要把農家樂做成五星級賓館,最開始都是懵懵的,不知道要怎么做。后來經過層層調研總結,我們的思路才逐漸明確。”杜家住回憶說。

2016年2月19日,赤溪村迎來了歷史性的一刻。習近平通過人民網的視頻連線,與赤溪村隔空相見。

在杜家住流利地介紹完赤溪村的情況后,輪到王紹據跟習近平講話。當初他擔任《閩東日報》總編輯,是在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習近平領導下工作,即便習近平后來當了福建省委副書記,只要到寧德、福鼎調研,就會指定王紹據陪同。習近平在視頻中不僅一眼認出了王紹據,還親切地稱他“紹據,見到你我也很高興”。

杜家住說,現在各級政府傾心關注赤溪,他們自己也在想辦法提高“內生動力”。村民最盼望的就是有越來越多的游客,讓赤溪村的綠水青山真正變成金山銀山。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