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大同鎮望云峰生態農業園區促進周邊農戶就業增收致富(丁福秋 攝)
精準路徑 構建旅游扶貧新格局
加快旅游與工業、農業、城市、文化和康養產業同步發展,拓展旅游扶貧發展空間,全力做好全域旅游“全景式打造、全季節體驗、全產業發展、全方位服務、全社會參與、全區域管理”六篇文章,推進旅游與脫貧攻堅、經濟發展、社會管理的深度融合。
一是全力推動工旅融合。按照“園區景點化、工廠花園化、產品商品化”要求,著力打造竹木加工、特色輕工、新醫藥大健康和電子信息裝備制造“三個百億級產業集群”,建成一批集生產加工、產品展示、購物銷售、觀光體驗、文化娛樂為一體的工業旅游企業。目前,已建成工業旅游網點6個,帶動紅赤水、神雕竹藝、黔老翁等特色食品、工藝品加工企業(個體戶)133家,旅游商品商標注冊達到368家,開發出紅赤水桫欏妹、黔老翁曬醋、金釵石斛、竹韻等旅游商品1500多種,實現銷售收入12.05億元,帶動3000余人實現就業脫貧。
二是全力推動農旅融合。堅持走“農旅結合、以農興旅、以旅帶農”的特色新路,大力發展現代山地高效特色農業,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成竹、金釵石斛、烏骨雞三大省級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金釵石斛和竹業園區列入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著力打造以休閑觀光、康體養生為主的張家灣石斛生態觀光園、天臺鳳凰濕地公園等9個農旅一體化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張家灣石斛生態觀光園被評為“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點”。以現代高效農業為載體,建成石斛原生態種植8.4萬畝、商品竹林100萬畝、生態水產1.1萬畝,2016年出欄烏骨雞710萬羽。20萬竹農僅竹原料收購、竹筍銷售就實現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石斛產業覆蓋貧困人口3893人,人均年收入6000元以上;烏骨雞產業覆蓋貧困人口1.4萬人,人均年收入420元以上;生態水產覆蓋貧困人口2109人,人均年收入達340元。
三是全力推動康旅文旅融合。以打造國際休閑旅游目的地為目標,高標準建成集旅游觀光、休閑娛樂、運動健身、防洪排澇、文化建設于一體的三十里河濱大道;規劃了天鵝堡和天島湖等9個高品質山地休閑康養度假區;依托赤水河谷旅游公路,布局了一批特色驛站、客棧、農莊、漁莊、酒莊,構建了集健康養生、特色餐飲、文化娛樂、運動健身等于一體的“快進慢游”服務體系,進一步豐富了旅游內涵。深入挖掘紅色文化、鹽運文化、古鎮文化、美食文化、康養文化資源,健全了紅色旅游、夜間旅游、休閑旅游、體驗旅游等新業態;打造了紅一軍團陳列館、耿飚將軍紀念館、中共赤合特支舊址等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建成了貴福金街特色燒烤街、茵特拉根美食一條街、黔北明珠文化城;創建了國際山地音樂節、中法國際民俗文化狂歡節、全民才藝大比拼等旅游文化品牌;開發了《笑動赤水》演藝劇場、低空旅游觀光直升機、沉浸式電影院(侏羅紀公園)、四渡赤水VR戰爭體驗、冰雪嘉年華、戶外卡丁車運動等旅游體驗項目,實現了赤水旅游從單一的景區觀光游覽向康養旅游度假轉變,群眾實現了“一業發展,多業增收”的良好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