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6000多萬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發生率從10.2%下降到4%以下。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處國別主任文靄潔,長期參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中國的扶貧工作,近日她專門撰文對中國減貧所取得的成績給予了高度評價。
圖為本文作者文靄潔,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處國別主任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中國是一個常常與“奇跡”聯系在一起的國家。過去30多年,中國經濟一飛沖天,成為當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實現了貧困人口的大規模脫貧,是第一個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減貧目標的發展中國家,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國“十三五”規劃提出,到2020年,通過精準扶貧戰略,讓貧困徹底成為歷史。世界期待中國再創奇跡。
以現有速度來看,中國將如期打通消除貧困的“最后一公里”。在2013年至2016年四年間,中國每年農村貧困人口減少都超過1000多萬,累計脫貧5564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的10.2%下降至2016年的4.5%。按照這一脫貧速度,中國正在朝著“零貧困”目標穩步邁進。
眾所周知,中國創造了一套獨特的扶貧工具和方法,這些工具和方法深深扎根于其社會政治背景下?!霸囧e”“五年規劃”“強化治理”“多階段逐步發展”等是中國方式的關鍵詞和成功秘訣。
首先,中國已經能夠不斷適應和創新扶貧戰略,以應對更廣泛的社會經濟和環境變化。過去30多年來,中國采取的扶貧方式實現了從救濟型援助方式向基礎廣泛的發展型扶貧策略轉變,更加重視貧困人群的能力建設。
其次,經濟發展和包容性增長推動了中國扶貧工作的開展。擺脫貧困最重要的是轉變觀念。盡管經濟增長是中國扶貧的先決條件,但不能單靠經濟增長實現扶貧。許多研究證實了經濟增長的“涓滴效應”。然而,這種效應只發生在中國扶貧工作取得初步成果的階段。隨著經濟的發展,不平等現象加劇與扶貧工作呈現了逆相關,這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經濟繁榮的積極貢獻。這種認識促使中國全面推行包容性增長方式,扶貧則成為經濟增長的一個嵌入式組成部分。
圖為河南省滎陽市崔廟鎮鄭崗村村民通過種植柿子脫貧致富,柿餅、柿霜糖、柿葉茶等產品遠銷日本、東南亞等地。攝影/宋洪
第三,中國大部分的扶貧工作是高度制度化的。多年來,中國政府始終表現出強大的領導作用,積極承擔國家責任,建立專門機構,如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制定相關戰略性政策,完善各級政府問責機制。中國經驗已經表明,集中的管理方式能夠為地方創新提供足夠的空間,從而充分利用公共部門、私營部門、金融機構的資源,形成了三位一體的扶貧模式。
第四,提高扶貧精準度是中國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貧困人口的致貧原因、貧困時間各不相同。精準扶貧充分考慮了以上因素,扶貧方式從普遍式扶貧向較小規模扶貧轉變,根據縣、鄉鎮、家庭的具體情況,設計和制定差異化扶貧方案。
全國有77.5萬扶貧干部奮戰在一線 攝影/王廷彬
最后,財政支持在中國扶貧工作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2011-2015年,中央財政累計安排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約1898億元,年均增長14.5%。另外,財政資金也是調節其他類型扶貧資金的有效杠桿,包括產業資金、社會資金和信貸資金。
中國在扶貧方面取得的進步令世界驚嘆不已,這歸因于過去30多年來的各種驅動因素,其中的兩個突出的影響因素是經濟增長和有效治理。越來越多的國家希望向中國借鑒和學習解決貧困的有效途徑和機制,中國“走出去”的意愿也愈加強烈。中國呼吁加強國際合作,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建立多維度的互聯互通,制造積極的溢出效應,推動區域扶貧戰略的發展。(作者:文靄潔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處國別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