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作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對今后30多年的鄉村發展指明了方向。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時又強調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當前,不少地方已經就實施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具體安排,抓緊啟動各項推進工作,這充分體現了各地踐行“四個意識”的高度自覺。
借鑒國外發展經驗教訓,總結我國農業農村發展歷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處理好五個關系。
城鎮化和鄉村振興的關系。世界上其他國家經驗教訓表明,城鎮化和鄉村發展是不可分割的,兩者相互促進,不可能用城市發展來解決農村全部問題,要通過新型城鎮化帶動農業農村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量的農村人口、農業資源等進入城市,極大地促進了城鎮化,反過來,很多人又帶著技術、資金和市場返回農村,進而帶動鄉村快速發展。因此,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是一股腦地“上山下鄉”,相反,一方面仍要大力推進城鎮化,著力解決“三個一億人”的問題;另一方面要著力解決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中鄉村這個突出難點,彌補農業農村發展短板。
“主”和“輔”的關系。鄉村振興是為了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歸根到底,農民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主體、受益主體、評價主體,必須調動億萬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不能以行政命令代替農民意愿,不能讓農民利益受損。當然,僅僅依靠農民自己不可能實現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發展的特點也決定了政府不能做甩手掌柜,必須發揮主力作用,重點是強基礎、補短板、破弊端,為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夯實基礎。鄉村振興也離不開社會資本參與,它可以帶去鄉村亟需的資金、人才和技術等資源要素,因此要積極引導更多的社會資本投入到鄉村振興偉大事業中,實現全社會合力推進鄉村振興的局面。當然,必須汲取國內外教訓,防止部分社會資本扛著鄉村振興的大旗,而行跑馬圈地之實。
“面子”和“里子”的關系。鄉村振興是全面振興,20個字的總要求涵蓋了農業農村發展的方方面面,不能只講農業現代化而忽視農村現代化,不能只講現代農業而忽視小農戶,不能只講發展而犧牲生態環境。既要著力解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欠賬較多這個突出問題,塑造美麗鄉村新風貌,使農村的“面子”更加好看;更加重要的是,要著力提升農民文化素質水平,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發展新格局,構建鄉村治理新體系,讓農民不僅“面子”好看,而且“里子”更加充實。
頂層設計和腳踏實地的關系。鄉村振興是大戰略,必須以科學的頂層設計和規劃為引領為前提,沒有科學系統的規劃,摩天大廈就不可能建成。要按照黨中央戰略部署,深入廣泛開展調研,制定出適合發展階段和滿足農民需求的頂層設計,防止大呼隆一哄而上,忌三分鐘熱度。鄉村振興是大事更是難事,不可能一蹴而就,既要盡力而為,也要量力而行。藍圖畫好后,質量如何,地基是否牢固,四梁八柱是否結實,關鍵還在施工,必須腳踏實地,抓細抓實,久久為功。
經驗借鑒和堅持自我的關系。從世界上看,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較發達的發展中國家都經歷了“鄉村振興”“鄉村重構”過程。比如,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示范城鎮建設”、英國的“農村中心村建設”、法國的“農村振興計劃”,以日韓為代表的工業化后發國家實施的“新農村運動”“村鎮綜合建設工程”等。雖然不同國家推進鄉村振興所處的經濟社會發展階段不同、建設路徑不一,但為了實現國家現代化,都不約而同地關注農業鄉村的現代化。但是,每個國家都有各自不同國情,即使從我國各地看,南方和北方、東部和西部,其發展水平、文化風俗等也大不相同,鄉村振興的模式和路徑必然存在差異,應該是萬紫千紅,而不是千篇一律。要借鑒國外發展經驗教訓,緊密結合我國實際,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