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曉華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委副書記、州長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戰略舉措。在當前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交匯期,必須堅決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形成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的良好格局。湘西自治州是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重要論述首倡地,全州上下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切囑托,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關于精準扶貧的決策部署,扎實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2014年以來,全州874個貧困村出列、減少貧困人口55.43萬人,貧困發生率由2013年31.93%降至2018年4.39%,脫貧攻堅取得了決定性進展。通過堅持“五個聚焦”,促進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
聚焦產業興旺,促進產業扶貧與產業振興有效銜接。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點。堅持把產業發展作為精準扶貧、貧困人口增收的重要內容,堅持走資金跟著窮人走、窮人跟著能人走、能人跟著產業項目走、產業項目跟著市場走的“四跟四走”產業扶貧路子,促進了產業扶貧與產業振興有效銜接。一是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立足全州資源稟賦,大力發展“兩茶兩果、一煙一藥、一黃一黑”8大農業特色產業(即:茶葉、油茶、柑橘、獼猴桃、煙葉、中藥材、湘西黃牛、湘西黑豬)及鄉村旅游、光伏發電等貧困人口能夠受益的產業項目,全州建成優質農產品基地380.4萬畝,建成24個萬畝精品園、316個千畝標準園,“三品一標”有效認證總數達101個,成為全球最大的富硒獼猴桃基地、全國最大的椪柑之鄉、全國最大的百合基地和全國優質煙葉基地,每個貧困戶有1個以上產業增收項目,每個貧困村有1-2個特色產業。2018年湘西州獲評中國最美鄉村旅游目的地,全州鄉村旅游接待游客1235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44.9億元,帶動2.2萬人實現脫貧。二是多措并舉扶持產業發展。實施金融扶貧專項行動,全州1110個貧困村實現金融扶貧服務站建設全覆蓋,為符合條件的貧困戶發展產業提供1-5萬元3年期以內免抵押、免擔保、基準利率、全額貼息的扶貧小額信貸,2016年設立1億元扶貧貸款風險補償基金,并在此基礎上逐年提高,撬動社會資本參與我州產業扶貧項目建設,瀘溪縣率先在湖南省實施省級普惠金融示范區創建試點。截止2018年底,累計發放扶貧小額信貸15.67億元,涉農貸款余額399.76億元,扶貧再貸款余額38.15億元,創建扶貧再貸款示范點48個,帶動2萬余戶貧困家庭創業增收。整合縣、鄉、村三級電商服務平臺,組建“湘西館”“湘西為村”等農產品電子商務公共銷售平臺,農村電商服務站建設覆蓋所有貧困村,2018年全州農村電商銷售收入達42億元。三是大力開展勞務協作脫貧。探索“114”勞務協作脫貧工作模式,即:一套輸出地輸入地整體工作機制、一個勞務協作脫貧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精準識別、精準對接、精準穩崗、精準服務四個關鍵環節。2018年全州外出務工人員達82萬人、年勞務總收入達到250億元左右,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22.6萬人、年勞務總收入70億元左右。同時,建成50個扶貧車間,吸納4200多貧困人口在家門口就業。
聚焦生態宜居,促進生態扶貧與生態振興有效銜接。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和“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綠色發展理念,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促進生態扶貧與生態振興有效銜接。一是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大力實施千里生態走廊建設工程、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城市綠蔭工程、秀美村莊建設工程、裸地復綠工程、綠色產業工程等九大生態保護工程。截止2018年底,全州完成退耕還林420.2萬畝,劃定省級以上生態公益林、天然林保護面積1100萬畝,森林覆蓋率穩定在70.24%,2018年創建“國家森林城市”。落實最嚴格的生態保護機制,全面開展森林禁伐限伐三年行動和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大力實施礦山環境修復,2018年完成礦山復土治理5100畝,復綠1400畝。截止2018年底,落實生態補償資金9.98億元。創造性落實生態轉崗脫貧政策,截止2018年底,共轉崗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為生態護林員7655人,帶動了3.1萬人脫貧。二是全面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通過三年努力,實現全州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村莊環境基本干凈整潔有序,村民環境與健康意識普遍增強。推進《美麗鄉村示范創建三年行動計劃》,建成100個精品村、300個示范村,3個村被評為全國文明村,6個村入選湖南省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一大批具有湘西特色的美麗鄉村靚麗呈現。因地制宜推進農村改廁工作,2018年完成農村戶廁建設9.47萬座、城鎮公廁建設172座、旅游廁所建設96座。三是全面加強農業污染防治。2018年大力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秸稈還田推廣面積135.06萬畝;推行畜禽糞污和廁所糞污資源化利用,全面禁止天然水域投肥養殖,認真落實禁養區關停措施,清除違規網箱養魚1.5萬口,清運河道垃圾10萬噸;加強農膜農業廢棄物回收,推廣可降解膜150噸;抓好農作物專業化統防統治服務,開展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40萬畝;完成農村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15套、單戶型污水處理設施1200套建設任務。
聚焦鄉風文明,促進扶貧扶智與文化振興有效銜接。
堅持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兩手抓,大力弘揚傳承鄉村文化,大力培育文明鄉風、淳樸民風,促進了扶貧扶智與文化振興有效銜接。一是注重提高道德素養。充分發揮道德講堂等平臺作用,深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的宣傳教育,加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教育。注重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2018年組織開展鄉村道德講堂200余場次,積極開展文明家庭、好公婆、好媳婦、身邊好人等評選活動,在全社會引起了強烈反響。二是注重傳承鄉村文化。深入挖掘土家族苗族文化,大力做好保護傳承、挖掘開發、宣傳推介三篇文章,截止2018年底,建成1291個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實施傳統村落保護與整治項目310個,改造特色民居1萬戶,172個村獲批中國傳統村落。組織舉辦湖南省秋季鄉村旅游節、湘西土家族舍巴節、苗族趕秋節、“四月八”跳花節、吉首鼓文化節等鄉村文化旅游節慶活動,鄉村文化得到了很好傳承和發展。三是注重涵養鄉風民風。不斷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工作,積極推進文明村鎮創建,截止2018年底,全州已成功創建縣級及以上文明村846個,花垣縣雙龍鎮十八洞村金龍村、保靖縣呂洞山鎮黃金村被評為第五屆全國文明村鎮。積極開展“1+1”結對幫扶貧困村文明創建工作,大力推進培育新型農民,移風易俗、清潔家園、孝善敬老等傳統美德得到很好傳承和發揚。在農村大力倡導勤儉節約,推進文明節儉操辦婚喪喜慶事宜,截止2018年底,1690個村(居委會)成立了紅白理事會。
聚焦治理有效,促進基層治理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堅持以治理有效為基礎,在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網格化管理、鄉村治理方式等方面下功夫,促進扶貧幫扶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一是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把夯實基層基礎作為固本之策,鞏固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地位,大力推進基層黨支部陣地建設規范化、支部建設標準化、管理服務精細化、組織生活正常化、工作制度體系化“五化”建設,織密建強基層組織體系。選好配強村支書,2015年以來每年向貧困村、集體經濟薄弱村等村黨組織派出第一書記1640名,179個軟弱渙散農村(社區)黨組織全面實現晉位升級。嚴肅基層組織生活,大力推動“三會一課”、組織生活會、民主評議黨員、黨員積分管理等制度落實見效。著力夯實基層保障,2018年,村級組織運轉經費提高到村均15萬元/年,村黨支部書記年均報酬提高到2.4萬元,其中龍山縣村黨支部書記年報酬達到4萬元。二是深入推進網格化服務管理。全州劃分城鄉網格9796個,建成州級網格化指揮中心1個、縣市區級網格化指揮中心9個、鄉鎮(街道)網格化分指揮中心115個、村(社區)網格工作站1817個。2018年通過網格化平臺辦理各類事項8.2萬余件。組織開展村“兩委”違法違紀涉黑涉惡專項排查,2018年排查出違法違紀村“兩委”成員151人,移交案情線索15條。三是積極創新鄉村治理方式。大力推行以“學習互助興思想、生產互助興產業、鄉風互助興文明、鄰里互助興和諧、綠色互助興家園”為主要內容的農村“五興”互助基層治理模式,著力提升鄉村治理能力水平。大力實施智慧黨建,全面推行“湘西e路通”信息化服務平臺,實現群眾辦事不出村。加強培育基層干部法治為民的意識,嚴格依法行政,以黨務村務公開窗等方式,對辦事流程、財務數據等進行陽光公開。創新建立“村權監督微信群”平臺,按照“一村一群、一戶一人”原則,在全州115個鄉鎮(街道)1817個行政村(社區),建立村權監督微信群1856個,實現了黨內監督與群眾監督深度融合。
聚焦生活富裕,促進群眾增收與共同富裕有效銜接。
讓農村群眾生活得更美好是鄉村振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以生活富裕為根本,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群眾增收與共同富裕有效銜接。一是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引導鼓勵農民發展壯大農村產業,培育品質優良、特色鮮明、附加值高的優勢農產品,因地制宜發展小養殖、小庭院、小作坊、小買賣等“四小”經濟,發展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推進規模經營,拓寬農村群眾增收渠道。全面落實民生保障政策,強化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健全基本醫療保險和基本養老保險等制度,2018年全州15.8萬人納入農村低保,實現“兩線合一”,城鄉低保實現應保盡保,對全州1.28萬農村特困人員持續加大救助供養。二是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通過盤活現有資產、開發集體資源、發展物業經濟、服務經濟、特色經濟、鄉村旅游經濟等方式,全面消除集體經濟“空殼村”。截止2018年底,全州各個行政村(社區、居委會),實現了村級集體經濟100%覆蓋,其中,經營性收入5萬元以上(含5萬元)的村達到1211個。2018年光伏扶貧村級電站覆蓋804個貧困村,為每個村增加集體經濟收入4萬元以上,受益貧困戶家庭年平均增收3000元以上。三是完善農村公共服務。大力推進農村微建設,實施通村道路、通水、通電、通寬帶、通廣播電視,有安全住房、有學校、有農村綜合服務平臺、有農村電商、有村級集體經濟“五通五有”工程,加快實現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補齊農村公共服務均等化短板。截止2018年底,全州實現鄉鄉通水泥路、適應通公路的村村通公路,鄉鄉通寬帶、村村通移動通信,鄉鄉有公立幼兒園,村村有農家書屋、村級活動場所,農村電網改造率達到100%,貧困人口的安全飲水問題有效解決,農村居民生產生活條件顯著改善,群眾獲得感和滿意度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