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江縣科技扶貧發展歷程
中科院實施科技扶貧工作始于?20?世紀?80?年代。根據國家統一部署,緊密結合當地實際,通過干部派遣、成果轉化等方式開展科技扶貧工作,積極帶動了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致富。1993?年,中科院亞熱帶所派遣曾馥平研究員到環江縣開展扶貧工作。在這?25?年的時間里,曾馥平團隊不斷摸索,總結出了很多寶貴的經驗和扶貧模式。其科技扶貧工作歷程大致可以分為?3?個階段。
生態移民-易地扶貧模式研究與示范階段(1994—2003?年)
為實現石漠化治理和脫貧致富的雙重目標,中科院亞熱帶所與環江縣政府、廣西科技廳、廣西扶貧辦等單位合作,建立了環江喀斯特生態移民示范區(下南鄉古周村生態移民遷出區、思恩鎮三樂村肯福屯生態移民遷入區),并在示范區進行了產業設計、關鍵技術攻關、成熟技術集成、優良品種改進、移民培訓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對核心示范區的農業、林業、畜牧業的建立與協調發展進行全面規劃,設計了適應示范區資源合理利用、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水果、甘蔗、畜禽、蔬菜四大支柱產業,提供了產業的地域布局、產業開發步驟和主要措施,創建了“科研單位+公司+示范基地+農戶”的企業化科技扶貧創新機制。
肯福生態移民示范區是全國首個生態移民區,實現了?1?年搬遷、1?年解決溫飽。1997?年?10?月,廣西區政府在環江縣肯福屯召開全區扶貧工作現場會,充分肯定了肯福生態移民模式和成功的經驗,提出從?1998?到?2003?年,用?5?年時間在全區進行生態移民?50?萬人,其中河池市移民?20?萬人,并于當年開始實施。環江縣因此成為全國最大的生態移民安置縣,共安置移民?10?萬人,其中河池市的都安、大化、東蘭?3?個縣安置移民?8?萬人?!翱细!鄙鷳B移民模式為環江縣實施“10?萬生態移民”提供了科技依據、技術支持,為大規模生態移民提供了科技支撐與示范樣板。
通過實施易地扶貧模式,環江縣生態移民人均純收入由?1996?年的?294?元提高到?2005?年的?2?478?元,2017?年達到?9?664?元。該模式的實施,不僅提高了生態移民示范區農民的經濟效益,示范區生態效率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植被覆蓋率達到?90%,土壤侵蝕模數下降?31%,水土流失減少?54%,水分利用率提高?36%—45%。因為良好的生態和社會效益,這種生態移民模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為“肯福”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