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北京5月21日訊(記者 閆景臻 胡俊)糧食始終是經久不衰的話題,在疫情的影響下,我國糧食的儲量以及國際糧價的多變引起多方面的關注。全國政協委員、南京財經大學校長程永波在今年的全國兩會提案中建議,面對國際復雜形勢和多重風險挑戰,應加快提升我國糧食產業國際競爭力。
具體提案如下:
關于加快提升我國糧食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建議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深入推進,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不斷夯實糧食安全保障體系產業基礎。我國既是糧食生產大國,也是糧食消費大國,糧食進口已經成為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國際形勢復雜嚴峻,全球經濟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按照習近平總書記“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指示精神,提升糧食產業國際競爭力,推動我國由糧食生產大國向糧食產業強國轉變,是構建我國糧食安全保障體系的必由之路。
2019年,我國收購糧食7900億斤,占全國糧食產量的59.5%,糧食產業經濟產值持續超過3萬億元,利潤總額達到2500億元。近幾年,我國通過糧食生產、貿易、投資等方面的雙邊或區域合作,國內外糧食市場聯動性得到增強,并且有諸如中糧國際、益海嘉里等一批糧食企業積極“走出去”“引進來”,積極參與國際市場合作與競爭,這在一定程度有助于糧食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但與現代糧食產業發展領先的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糧食產業的持續增長能力明顯落后,糧食產業競爭優勢還有待進一步挖掘。面對國際復雜形勢和多重風險挑戰,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升我國糧食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第一,堅持創新驅動,在糧油加工領域培育糧食產業主力軍。針對制約糧食產業發展的薄弱環節,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完善產業鏈條;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糧食企業為主體,推廣新技術、新工藝和新產品,培育一批核心競爭力強的跨國企業集團;突破地理范圍限制,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利用現代通信技術,形成虛擬糧食產業集群,提升產業競爭力。建議實施“百強工程”:由財政部、工信部、科技部、銀保監會、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會商,制訂扶持糧油加工領域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通過財政支持、信貸支持、科技支持,在“十四五”期間培育100家糧油加工領域的高新技術企業,使之成為我國糧食產業的主力軍。
第二,培育跨國糧商,提升國際糧食物流的全球競爭力。由于人地矛盾的剛性約束,我國每年必須1億噸以上的糧食進口才能滿足國內糧食需求,其中90%左右是來自于美國、巴西、阿根廷的大豆,因此在美洲建立穩定的大豆供給渠道以及能夠安全通達國內的糧食物流通道顯得尤為重要。為此建議:(1)鑒于大豆來源的難以替代性,建議不要將大豆作為中美貿易戰的籌碼,因為這樣做不僅無效,而且會嚴重損害我國自身利益;(2)鑒于新冠疫情后高度不確定的國際政治格局和十分復雜的國際經貿關系,建議由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業農村部、商務部、交通運輸部、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財政部、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會商,遴選2-3家兼具海外糧食基地、海外港口資源和國際航運能力的大型民營糧食企業,通過財政支持、信貸支持、配額支持、外匯支持,將它們培育成為有能力與ABCD競爭的跨國大糧商,使之成為我國應對國際糧食風險、確保我國國際糧食供給穩定的主力軍。
第三,積極參與全球糧食安全治理,為我國糧食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糧食貿易規則的調整會對跨國糧食企業形成新的競爭壓力。我國有必要深度開展多層次、多領域的國際糧食交流合作,妥善處理國際貿易摩擦,全面參與糧食貿易規則的制定,推動國際糧食安全治理體系不斷完善,為我國糧食企業創造良好的全球糧食貿易環境。為此建議:(1)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農辦、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持續加強國際糧食貿易規則的研究工作,商務部在涉及到糧食貿易的多邊規則談判中,應持續重視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的角色和意見;(2)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要持續加強與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世界糧食計劃署(WFP)的交流合作,深度參與全球糧食安全治理,在世界糧食援助的相關項目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3)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要加快推進中國政府加入國際谷物理事會(IGC)的進程,使我國在多邊磋商和國際合作中發揮更大作用、維護自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