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南疆的秋日,秋風中還帶有絲絲暖意。卸下沉甸甸的果實,杏樹、蘋果樹原本被壓彎的樹枝又挺拔起來。南來北往的人們總會不約而同地感慨:新疆是個好地方。
新疆受歷史和自然等因素影響,發展相對滯后,貧困人口多,特別是南疆四地州生態環境惡劣、經濟基礎薄弱,就業承載能力嚴重不足,是國家深度貧困區域。而如今,村民們自家屋前小院內鮮花盛開,門前新修的柏油路筆直通暢,越來越多的村民實現了就業。
從?2014?年開始,按照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部署,在全疆各級機關抽調?20?萬余名干部,分赴萬余個村和社區,開展“訪民情、惠民生、聚民心”(以下簡稱“訪惠聚”)活動,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以下簡稱“新疆分院”)系統共派出?10?批?126?人次干部開展駐村工作。2018?年,根據自治區黨委安排部署,新疆分院在原有?2?個“訪惠聚”工作村(墩阿熱希村和阿依瑪克村)的基礎上,又增加了?4?個深度貧困村(墩巴格村、喀拉庫其喀其拉村、恰爾巴格村和巴格齊村)的脫貧攻堅任務。新疆分院對口的?6?個扶貧村位于加汗巴格鄉東部和南部,共計?1?778?戶、7?687?人。
到?2020?年?9?月?30?日,6?個村的年人均收入均已經超過了萬元,相較于?2014?年年人均收入不到?4?000?元的水平,6?年多的時間,農民年人均收入達到了以前的?2.5?倍。
而這一串串數字的背后,是一雙雙前行的腳,踏上了奮斗的歷程;一雙雙奮斗的手,編織出幸福的圖景;也是一雙雙期待的眼,憧憬的美好未來。
打造特色產業:利用有限的土地,挖掘更多的效益
在新疆南疆地區,有兩個最難啃的“硬骨頭”,一個是墨玉縣,一個是皮山縣。
2018?年,時任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臺高級實驗師的明亮深入扶貧第一線,成為了墨玉縣喀拉庫其喀其拉村(深度貧困村)的第一書記。
“喀拉庫其喀其拉村人口不多,有?671?人、151戶。但這個村的貧困發生率比較高,光貧困人口就有?493?人、112?戶,貧困發生率占到了?64%?左右。而這個村的土地面積又不夠,人均耕地面積不到?1?畝地,真的是‘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明亮感慨地說。
在初選項目時,經過實地走訪,明亮發現南疆的私有耕地不多,而村民家庭庭院面積大,庭院里的地卻沒有有效利用,這造成很多庭院土地的閑置和浪費。怎么讓閑置的土地發揮作用?成為明亮和工作隊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如果只是在庭院里面做一些簡單的糧食或者草料種植,它的相對收益還不是太理想。”明亮和工作隊發現,和田地區光熱資源非常豐富,無霜期比較長,晝夜溫差大,而且沒有太多的工業污染,此外當地還有種植藥材的悠久歷史。
有一次在村民家調研時,明亮發現他們的院前屋后都種了一些玫瑰花。維吾爾族的鄉親們都非常喜歡花——很多維吾爾族姑娘名字都帶有的“古力”,就是花的意思。
而“花香”只能香了鼻子,怎么才能“香”了生活呢?明亮利用中國科學院科技國家隊的優勢,結合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在當地的一個農業產業技術園區,引進玫瑰花種植。經過幾批次的實驗,選擇用玫瑰花、小葉薄荷、小藿香進行集中種植,從而在現有的土地上,努力挖出新的效益來。
明亮介紹,集中種植是用玫瑰花和薄荷等套種,在庭院里讓村民用玫瑰花套種蔬菜,打造的一種新套種模式。“以前產業結構單一,主要是以種植核桃和水稻為主。經過這幾年的項目實施,目前玫瑰花的種植面積已經達到?70?畝左右,從?2019?年到現在一直在產生效益,目前每畝地玫瑰花效益產值已經達到?1?500?元左右。”
光解決了種花的問題不行,明亮和團隊開始在產業鏈上下功夫,目標是打造出一條玫瑰花種植、采收、粗加工的全產業鏈。“下一步的重點工作是在玫瑰花產品的延伸上。”明亮介紹,由于農村基本上以粗加工品為主,下一步的計劃是做玫瑰花馕。目前,已經成立了打馕合作社,并通過電商把馕賣到了全疆各地和國內的很多城市,每天的訂單有?1?000—1?500?個。”
與此同時,村里也在和?2?家企業合作,生產出來的產品由企業負責銷售。這樣就圍繞“產、采、研、銷”,打造出了一條小型的生態鏈,建立起了“貧困群眾+合作社+科研院所+企業”的發展模式。
“做特色產業,就是為了補短板,就需要充分利用科技的優勢和模式的創新,在有限的土地上挖掘出更大的收益來。”明亮說。
“白加黑”工作:不漏一戶,不落一人
早上?9?點半,當《義勇軍進行曲》高亢的旋律響起,旗手迎著朝陽將鮮艷的五星紅旗拋向天空,阿依瑪克村“訪惠聚”第一書記、工作隊隊長王鑫的一天駐村工作也開始了。
10?點,王鑫要在早派工會上安排一天的分工。
11?點左右,開展入戶走訪或電話走訪,每月全村?322?戶需要全覆蓋一遍。
吃完午飯后,繼續走訪或開展村級事務,解決群眾困難訴求,推進扶貧項目。
21?點,工作了一天的王鑫和工作隊開始教當地村民學習普通話。
23?點召開晚總結會議,總結一天的工作,匯總村民的困難訴求等各類問題。
這是王鑫一天中的工作安排,這樣“白加黑”的節奏對他來說早已習以為常。在他看來,“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扎根一線,完成脫貧攻堅的歷史任務,既是使命,也是光榮。”
“不落一戶,不漏一人”,這是我們的目標。王鑫認為,要實現這個目標,“準”成為關鍵詞。
王鑫介紹,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是脫貧攻堅的基本方略。扶持對象精準,要對村里的每一戶進行評估分析,貧困戶不能出現漏評或錯評;項目安排精準,要根據貧困戶的致貧原因和特點給他們量身打造脫貧方案,因戶因人施策。“比如,村民家缺勞動力,就可以幫助他發展養殖業進行項目入戶,通過養牛和養羊提高收入進行脫貧。如果家里有富余的勞動力,就鼓勵他外出就業——現在全村已經實現了?91%?的富余勞動力外出就業。”
“還有就是項目安排精準,目前,村里一共實施了?5?個扶貧項目,投入了?725.1?萬元,涉及到全村?169?戶貧困戶;資金使用精準,就是資金用到實處,落到農戶手中;因村派人精準,要求根據村里的實際情況和個人特點,來選擇派駐的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到今年?10?月底,村里剩余的貧困戶?4?戶21人都將摘掉貧困的帽子,全村人口全部實現‘兩不愁三保障’,這就做到了脫貧成效精準。”王鑫補充道。
2014?年,在新疆分院派員幫扶駐村前,村里只有主干道上通了柏油路,其余道路全是土路,一腳踩下去,土能淹沒到腳脖子。有些村民家里還沒有通電通水,大部分村民一年吃不到幾次肉,人均年收入不到?4?000?元,貧困人口占到全村總人口的?60%?以上。
“現在的阿依瑪克村,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66.6%?降到了?2019?年的?1.48%,再到如今的‘清零’。村莊整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容村貌有了明顯改觀。一走進村里就可以看到,寬敞的柏油路,干凈的庭院,整齊的林帶果園,村民友好的微笑,就連小朋友見了面都會主動問好……”王鑫說。
“新疆這邊跟其他地區扶貧有不一樣的地方,剛開始最突出的就是語言問題。”王鑫說,“新疆分院會給每個駐村工作隊配雙語干部,我們每天晚上都會開設公益學習課,輔導村民們學習普通話。他們現在普通話水平提高得很快,村干部基本上也都實現了普通話交流。”
每年年底村里會有一個滿意度調查。2019?年,全村對于工作隊的整體滿意度上升到了?98%,這背后,是王鑫和工作隊員們盡職盡責、“白加黑”連軸轉的身影,也是歷任的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員們共同努力和期盼的結果。
因地制宜:科技產業助力脫貧致富
在離鄉政府?5?公里的深度貧困村——巴格齊村,對于村里的一些貧困戶來說,還沒一次拿到過那么多現金的他們,如今每月就可以拿到?2?400?元的工資。這一切都得益于科技產業扶貧。
巴格齊村(深度貧困村)原第一書記阿布力米提?·?伊力對此深有感觸。通過深入調研,他和駐村工作隊員帶領村民一起,對玫瑰、驅蟲斑鳩菊、毛菊苣、黑種草籽、花糖膏等需求空間大的藥材進行提升附加值等方面的嘗試。“以?1?畝地計算,種植這些比普通農作物的產值要高?2—3?倍。”阿布力米提說。
根據當地土地資源現狀及中國科學院民族藥研究的優勢,阿布力米提幫村里引進了累計?100?余萬元藥材種植項目;從?20?余種藥材品種中篩選出?3—4?種藥材進行推廣,其中玫瑰品種在墨玉縣加汗巴格鄉?4?個村種植已達?100?多畝;并為村民提供了技術培訓和經費保障。同時,啟動了“園村互動、村民參與”的科技扶貧模式,組建科技種植示范戶,創建一戶帶五戶的推廣模式,形成穩定脫貧、穩定增收的長效機制,實現了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就業。
“在駐村實踐中,我們以實際行動落實了科技人員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把技術推廣到農戶中的具體要求,努力使創新致富的源泉在農村的沃土上充分涌流。”阿布力米提說。
產業扶貧是促進貧困地區發展、增加貧困農戶收入的有效途徑。新疆分院組織科技力量,深入推進產業扶貧,有力地拉動了貧困戶增收,使得當地的經濟活力和發展后勁明顯增強。
在劉培誥擔任第一書記的恰爾巴格村(深度貧困村),科技產業扶貧同樣帶領村民們嘗到了甜頭。
“以前,咱們村種植水稻就是以撒播的方式,也沒有機械化,水稻品種產量低、種質退化嚴重、種植方式落后。”劉培誥介紹。
針對這些問題,劉培誥和工作隊利用中國科學院科技服務網絡計劃項目的研究成果,通過采用適宜當地氣候和土壤條件的高產水稻新品種——“新稻36號”,以及機械化插秧,實現了水稻的有機高產和村民們的持續增收。
“以前產量低,一畝地也就?300?多公斤。改良以后用插秧機插秧,按照株距、行距育苗,現在能達到?600—650?公斤,接近翻了一倍。”劉培誥說,“通過探索,我們也成功種植了羊肚菌和核桃,逐步開始示范推廣和技術培訓。下一步計劃引進阿克蘇的核桃品種,一畝地的產值預計能達到?8?000—10?000元。”
因地制宜,多措并舉。用科技的力量來支撐扶貧產業的規劃和發展,正是新疆分院在這場脫貧攻堅戰中交出的讓維吾爾族鄉親們滿意的答卷。
新疆分院駐村工作總領隊、墩阿熱希村“訪惠聚”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吉力力?·?阿不都外力表示,新疆分院采用精準扶貧模式,持續推動當地農業的產業化、特色化、專業化發展,以“輸血”“造血”結合、扶貧與扶志、扶智雙輪聯動為驅動,通過產業扶貧、就業扶貧和教育扶貧,提高精準扶貧的實效長效,實現了既定目標的落地,取得了駐村工作實質性的進展。
未來如何防止返貧,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吉力力認為,要嚴格落實“四個不摘”政策,保持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班子人員穩定,各項惠民政策持續實施。做到駐村“訪惠聚”工作隊不脫貧不脫勾,后盾幫扶單位、結對幫扶責任人持續發力,防返貧工作力度不減,監管力度不削弱。加強組織領導,完善駐村聯合黨支部工作制度,集體經濟管理制度,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制度,以及村干部廉潔自律制度等各方面的規章制度,使基層組織和村務活動制度化、規范化,增強干部群眾的民主意識和依制度辦事的自覺性;特別是要進一步提高基層干部工作和管理能力,加強他們戰斗力,幫助農民脫貧致富。按照一村一策、一戶一法的思路,加強惠農政策的扶持,采取項目扶持、黨員干部包聯等形式,積極精心組織扶貧工作。以貧困村和貧困人口為重點對象,通過科技培訓、技術服務、人才培養、科學素質提升等手段,提升百姓自我發展能力,從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作者:武一男、張勇;《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