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2010年青海玉樹7.1級強烈地震發生后,災區受到嚴重破壞。如今十年已過,這里恢復如何?依托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實施的中國科學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集成玉樹震區十年間多時相、海量衛星和航空觀測數據,結合地面調查數據和社會經濟等不同類型的數據資源,對災區恢復重建狀況進行了長期跟蹤監測和綜合評估,發現經過十年恢復重建,災區恢復重建工作有序推進、成效顯著。
a,2010年災區主干道路狀況 b,2019年災區主干道路狀況 c,結古鎮周邊國道214線及共玉高速公路建設狀況(2014.2.3,高分一號衛星影像) d, 結古鎮周邊國道214線及共玉高速公路建設狀況(2017.12.26,高分二號衛星影像)
在區域基礎設施和災害防治工程建設方面,提高了綜合防災減災能力。通過統籌交通、水利、市政設施、農牧區基礎設施等各類設施建設,發揮了基礎設施對區域發展的支撐作用和安全保障能力。監測發現,重建區內主干道路得到快速修復和擴建,共玉高速、國道214線、省道308、省道309線陸續建成和恢復通車,州縣二級油路全部覆蓋,玉樹成為貫通南北的青海南部交通樞紐。
玉樹災后重建區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和防洪工程監測結果
針對區域災害防治重點,國家和地方政府加大了對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治理及防洪等工程的實施,有效減少了易發災害和次生災害的威脅。監測發現,重建區內18條泥石流隱患區及4段不穩定斜坡治理工程、巴塘河約11.75km的堤防工程、扎西科河約9.65km的堤防工程均順利完工。
a,震后結古鎮房屋損毀監測(2010.4.15,航空影像) b,震后結古鎮扎西大同村周邊房屋大面積倒塌(2010.4.15,航空影像) c,結古鎮扎西大同村及周邊區域房屋得到高質量重建(2020.8.18,航空影像) d,結古鎮扎西大同村及周邊區域現場照片(2019.10.26) 航空影像由中國科學院航空遙感中心獲取
在配套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功能完善方面,提高了居民住房質量和御災能力。通過加大政府補貼力度、提高居住區房屋建筑建設標準,配合集中安置、異地搬遷等方式,提高了居住區御災能力和安全性。監測發現,重建區內城鎮居民住房和農牧民住房質量得到顯著提升,292個農牧民住房集中建設點的基礎設施配套齊全,災區群眾住房條件得到根本性改善。
a,重建區涉及到的7個縣2009、2013、2015、2018年人口統計數據及分布情況 b,重建區2009年人口密度分布(公里格網) c,重建區2015年人口密度分布(公里格網) d,重建區2018年人口密度分布(公里格網)
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服務體系,優先完善了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設施的資源和能力。監測發現,重建區內公共服務設施得到大量建設,醫療條件得到顯著提升,衛生機構床位數相比災前提升3.3倍,各種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床位數相比災前提升8.4倍,域內戶籍人口數量已恢復并超過災前,伴隨區域城鎮化發展及農牧民集中安置,重建區人口聚集趨勢明顯。
災后重建區災生態植被恢復良好監測結果
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促進了當地特色產業發展。通過震后自然修復和人工治理相結合,加強了天然林、濕地、草甸草地保護,加大環境整治、退耕還林和退牧還草工程,實現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監測發現,重建區內通過封山育林、沙化土地治理、重點濕地保護及黑土灘治理等系列工程的實施,災區生態環境得到較好修復,區域內植被總初級生產力平均值(該指數反映植被生長健康情況)相比災前提升約40%。
左圖為玉樹地震前的上巴塘村;右圖為重建后功能完備的上巴塘示范區(是玉樹牧區旅游文化觀光產業示范、傳統畜牧業轉型示范的典型代表)
以生態保護為前提,大力促進了特色農牧、旅游等綠色產業發展,提高群眾收入水平,努力使恢復重建區有就業、有后勁。監測發現,重建區內牦牛、黑青稞、藏羊等特色農牧業產業得到較好的發展,文化和宗教設施得到及時修繕與保護,發展示范區的逐步完善為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衛星遙感燈光指數分析顯示,玉樹產業發展更具規模化,形成了以結古鎮為中心帶動周邊縣發展的態勢。
重建區經過十年的恢復重建,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其特殊的地理環境、脆弱的生態環境、相對落后的經濟基礎決定了該區域后續可持續發展面臨很多困難。科研人員表示,當地還需進一步加強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增強可持續發展韌性;打造新型交通基礎設施網絡,改善可持續發展環境;融入國家發展戰略,提升可持續發展的動能;重視科學技術的推動作用,塑造可持續發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