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一老一小”穩穩的幸福
老人和小孩是社區最常住的居民,加強“一老一小”服務供給,是關乎千家萬戶的民生大事。2023年,江西省在農村頤養之家養老服務的基礎上,進一步整合資源,利用義務教育優化配置騰退的農村小學校舍,在14個縣(市、區)試點建設農村“一老一小幸福院”,豐富養老服務內容的同時,把有照料需求的兒童納入服務體系,努力做到“讓留守老人舒心、讓留守兒童開心、讓在外人員放心”。
有30余萬戶籍人口的江西南昌安義縣,近18萬人在外從事鋁合金生意,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數量多,被列為試點縣(市、區)之一。去年以來,安義縣建成農村“一老一小幸福院”22個,為4000多名老年人和1000多名兒童提供關愛服務。近日,記者走進安義縣龍津鎮城北村“一老一小幸福院”,探訪幸福院為何組建、如何高標準建設、怎樣可持續運營。
整合資源,老幼共托共融
冬日的早晨,陽光和煦。城北村“一老一小幸福院”院門大開,老人們三三兩兩、有說有笑,一路悠閑地走來。
一進院子,大伙兒有的鉆進排練室,身掛腰鼓,手持鼓槌,準備開練;有的直奔棋牌室,邀上老伙計,擺開象棋,切磋在即;還有的來到音樂室,哼上了小曲……
臨近中午,食堂里菜香四溢,隔著玻璃窗,記者探頭一瞧——排骨燉蘿卜、香干炒肉、蘑菇豆腐湯……伙食不賴!
“農村老人居住分散,助餐一直是養老的難點。”安義縣民政局局長劉宗彪說,幸福院建成后,服務人數增加,助餐供應更穩定、菜品更豐富,“針對行動不便和住得遠的老人還增設了送餐服務。”
把“一小”納入服務體系,源自一個觀察——“在農村,老人和小孩‘雙留守’情況多。過去,老人來了頤養之家,小孩在家沒人管,有的老人把小孩帶來,可是又缺少兒童的活動場所。”江西省民政廳養老服務處處長任新華介紹,接下來,整合資源,打造活動場所,為老人和小孩共同服務。
如今,一到周末,幸福院里多了一群孩子,他們在這里玩游戲、做手工、動手種菜。
“以前總牽掛留守在家的老人和孩子。有了幸福院以后,老人生活充實了,孩子放假也有了好去處。”張祖春老人的兒子說,沒有了后顧之憂,在外打拼更安心。
高標準建設,提供多種服務
一樓是多功能影音室、老年開放大學、棋牌室、兒童樂園;二樓是音樂室、書法室、圖書閱覽室;三樓有國學館、康復室、醫療室……從幸福院門口的功能區域導覽圖,可以窺見“一老一小”豐富的活動。
循著悠揚的曲調,記者來到音樂室,10余名老人在排練黃梅戲,一招一式、一顰一笑、一唱一念,頗有章法。
前些年,周細水老人跟著兒子在外地生活,2022年回到村里。去年,村干部告訴周細水,幸福院來了戲曲團,還缺個二胡手。愛好拉二胡的周細水聽聞,馬上往幸福院趕。
“他們唱戲,我伴奏!”周細水結識了一幫老伙計,大家一起排練、演出,日子過得多姿多彩。
戲曲、棋牌、腰鼓、門球、柔力球……在幸福院,多種娛樂項目為老人們打開了生活新方式。
幸福院還有助學功能——與江西省開放大學合作,設置老年大學鄉村教學點,南昌職業大學的志愿者每周來上3次課,講授健康養生、疾病預防、心理健康等。“實用的知識,激發了老人們的求知欲,幾乎每堂課都是滿座。”龍津鎮民政所所長蔡虹說。
老人生活充實,孩子樂享童年。
在幸福院的展板上、走廊里、樓道間,一張張水彩畫、一幅幅書法作品、一組組活動照片,映照出孩子們的快樂。
每個周末,幸福院會給孩子們安排書法、美術、國學、音樂、手工、勞動等興趣課程,還不定期舉辦各種活動。“上了一年多書法課,我在班里發現了幾個好苗子。”書法老師劉祥國說。
今年,幸福院還添置了一套心理健康測試設備,并和省里的心理健康專家建立直接聯系,加強對孩子們的心理健康監測。
解決場地、人員、資金問題,保障可持續運營
優質服務的背后,得益于充分的保障——著力解決服務場地、人員、資金問題,推動幸福院可持續運營。
合并頤養之家、多了小孩,服務人數大幅增加,場地上哪找?安義縣探索改造閑置的村級學校,進行整體設計布局,完善功能配置。
城北村“一老一小幸福院”由城北小學改造而成,將原來的教學樓修葺一新,教室被改為功能室。教學樓前,新修了籃球場、乒乓球臺、兒童游樂場等場所設施;樓后,則種上了蔬菜,日常供應食堂。
在安義縣組織下,村委會搬到幸福院辦公,便于村干部照料院內老人和小孩,并開展管理監督。“平時老人需要辦理醫保社保、大病救助手續,或者有什么意見建議,走幾步就能找到我們。”城北村黨總支書記鄒文亮說。
場地有了,誰來服務?“我們和縣里一支超700人的志愿服務隊建立聯絡,22個幸福院幾乎每天都有志愿者服務。”劉宗彪說。安義縣還調動老黨員、老教師、老模范等人員參與幸福院日常管理和活動組織。
在資金籌措管理方面,“我們建立了‘個人繳費一點、村級自籌一點、政府補助一點、社會捐助一點’的多元籌措保障機制。財政對70歲以上用餐老人每人每月補貼200元。”劉宗彪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