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農業與文旅創意,產教融合賦能鄉村振興
產教融合,作為新時代教育與經濟發展的重要紐帶,正以其獨特的優勢,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據2023年廣東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AMO視角下廣東省校企產教融合動力耦合機制研究”成果顯示,通過深化產業與教育的融合,不僅能夠促進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提升教育質量,還能夠為鄉村地區帶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理念,推動鄉村產業的轉型升級。同時,產教融合也為大學生就業開辟了新的路徑。通過與企業的緊密合作,學生們能夠更早地接觸市場,了解行業需求,提升自身的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這樣,既解決了鄉村地區人才短缺的問題,又為大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就業空間。產教融合賦能,正助推著鄉村振興與大學生就業的雙贏局面,為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產教融合是一種將產業與教育深度融合的新型教育模式,其核心在于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這一模式打破了傳統教育與產業之間的壁壘,實現了教育資源與產業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共享。產教融合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緊密性,產業與教育之間形成緊密的合作關系,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實現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的精準對接;二是互動性,教育過程與產業實踐相互交融,學生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學習,提升實踐能力;三是創新性,產教融合鼓勵創新思維,推動教育教學內容和方法的革新,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產教融合模式不僅提升了教育質量,還為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實現了教育與產業的共贏發展。
鄉村的實踐舞臺正悄然上演著產教融合的新篇章,這一創新模式不僅為鄉村發展注入了新活力,更在實踐中生動詮釋了教育與產業深度融合的無限可能,為鄉村振興的探索之路提供了寶貴注腳。
智慧農業先鋒隊。河北某地農業示范村與河北農業大學的深度合作堪稱典范,雙方攜手創設的 “智慧農業創新班”,果敢打破傳統教學的禁錮枷鎖,將教學場景從教室無縫延展至廣袤無垠的田間地頭。在資深教授的悉心引領下,學生們如饑似渴地探秘無人機植保、智能溫室操控等前沿農業技術領域。每逢假期,全班學生更是踴躍扎根鄉村,將所學理論知識精準落地實操,運用傳感器網絡實時監測土壤墑情,遠程操控灌溉與施肥系統,實現農作物生長環境的智能化、精細化調控。這般不懈努力換來的是農作物產量與品質的雙躍升,不僅讓村民盡享豐收喜悅,更吸引眾多畢業生留村,華麗轉身為新型職業農民。他們憑借專業知識與實踐經驗,積極吸引上下游企業開展深度合作,拓展農資供應、農產品深加工產業鏈,催生大量輻射周邊的就業崗位,為鄉村經濟注入內生循環的蓬勃動力。
文旅創意引擎。湘西深山之中,隱匿著諸多宛如世外桃源般的古老苗寨,往昔歲月里,豐富的旅游資源長期塵封,鮮為人知。當地高校旅游學院敏銳捕捉到這一潛在機遇,果斷組織師生深入苗寨腹地,深挖非遺、民俗文化寶藏。憑借專業的知識體系與天馬行空的創意靈感,量身定制出民俗節慶、特色民宿集群等一系列獨具匠心的策劃方案。學生們將苗寨視作畢業設計的理想“試驗田”,在此反復打磨創意、試煉運營策略。畢業后,部分學生懷揣創業夢想,憑借積累的經驗自主運營起充滿苗韻風情的特色民宿;另一部分則憑借專業優勢入職景區,成為核心策劃骨干。苗寨借此東風,旅游熱度直線飆升,餐飲、手工藝等周邊產業如雨后春筍般蓬勃興起,生動演繹出大學生創業夢想與鄉村文旅產業振興協同共贏的精彩篇章。
民宿課堂新范式。三亞城市職業學院以敢為人先的氣魄,大膽革新傳統學制,開創性地增設冬季第三學期,將課堂徑直搬到民宿產業一線。學生們滿懷熱忱地投身民宿運營全流程,從客房服務的細致入微、客戶關系管理的貼心周到,到民宿品牌營銷的創意策劃、主題活動的精心籌備,均深度參與其中。學校教師與民宿資深從業者強強聯合,組成專業授課團隊,在學生遭遇難題時即刻現身,精準答疑解惑、親授實操技巧。置身于真實商業場景的沉浸式歷練,促使學生專業技能與市場洞察能力同步躍升。畢業后,不少學生憑借扎實功底,或是毅然返鄉盤活自家民宿,或是積極投身鄉村民宿集群的規模化打造,為三亞鄉村旅游注入青春洋溢的創意元素與專業規范的服務理念,推動民宿品質迭代升級,吸引八方游客紛至沓來,帶動鄉村就業崗位激增與經濟收入穩步攀升。
產教融合為鄉村振興添翼助力,同時為大學生就業開辟新路徑。通過教育與產業的緊密對接,既促進了鄉村產業的升級發展,又為大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實踐舞臺和就業機會,實現了鄉村振興與大學生就業的雙贏局面。
塑造鄉村就業“引力場”。一是政策強磁聚合力:政府在產教融合賦能鄉村振興這一宏大敘事中,無疑扮演著至關重要的引領者與推動者角色,需精心謀劃、系統施策,出臺全方位、多層次的扶持政策,匯聚成強大政策合力。應設立大學生投身鄉村產教融合專項補貼,細致涵蓋住房津貼、生活補助、創業啟動資金等關鍵類目,切實緩解學生投身鄉村的經濟壓力,為其免除后顧之憂;針對積極吸納學生實習實訓的鄉村企業,應當給予力度可觀的稅收返還、財政補貼等優惠舉措,充分激發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熱情與積極性;還需匠心構筑鄉村振興人才榮譽體系,通過授予榮譽稱號、開辟晉升綠色通道等方式,全方位增強大學生投身鄉村工作的職業榮譽感與鄉土歸屬感,激勵他們扎根鄉村、建功立業。二是產業升級筑巢引鳳:產教融合絕非孤立存在,其應成為鄉村產業升級的強效 “催化劑”,深度驅動鄉村產業向精細化、特色化、智能化的高階方向蝶變升級。在此過程中,要精準催生一系列契合時代發展需求的新興崗位,諸如農產品溯源分析師、鄉村數字營銷專員、鄉土文創設計師等,憑借豐富多元且極具前瞻性的職業選擇,打造魅力十足的鄉村就業 “引力場”,吸引廣大大學生告別城市喧囂,欣然投身鄉村產業這片充滿希望的廣闊天地,開啟別具一格的精彩職業生涯。
推動教育革新:打造適合鄉村就業的人才搖籃。一是課程定制化:高校肩負著為鄉村振興輸送適配人才的重任,亟待打破傳統課程設置的固有藩籬,圍繞鄉村產業關鍵環節匠心獨運地定制課程體系。應開設諸如 “鄉村電商供應鏈管理”“鄉土建筑數字化修復技術”“鄉村生態旅游規劃” 等緊貼鄉村實際、高度實用的特色課程,誠摯邀請鄉村企業家、非遺傳承人、能工巧匠等業界精英走進課堂,分享一線實戰經驗,確保知識傳授緊密貼合鄉村生產生活實際,為學生鋪就通往鄉村就業的堅實知識通途。二是實踐育人常態化:構建長效穩固的 “鄉村實訓學年制” 勢在必行,強制要求涉農專業學生至少投入一學年的時間扎根鄉村,開展深度實踐。高校教師需全程駐點督導,將學業考核與鄉村實踐成果深度綁定,促使學生沉浸式融入鄉村產業運作全流程,在摸爬滾打中練就過硬實操本領,真正成長為鄉村振興所需的復合型人才。
助力大學生就業:心理疏導與職業引導并行。一是鄉村職涯啟蒙:高校應秉持前瞻思維,前置鄉村就業創業啟蒙教育,自大一新生踏入校園伊始,便系統植入相關課程與豐富多元的下鄉調研活動。引領學生親身體驗鄉村發展變遷,近距離目睹鄉村振興的磅礴力量,深度消弭認知偏見,早早在學生心田種下投身鄉村的希望種子,為畢業求職筑牢方向根基,從源頭上預防慢就業心態滋生蔓延。二是心理幫扶續航:聚焦選擇鄉村就業卻遭遇挫折的學生群體,高校需聯合鄉村心理咨詢室搭建起全方位、多層次的心理援助平臺,提供一對一深度心理輔導。借助專業心理咨詢師的悉心引導,助力學生排解工作壓力、校準心理落差,在鄉村復雜工作環境中穩住心態,重拾信心,堅定不移地長期扎根鄉村,續寫奮斗篇章。
提升教師產教融合意愿:關鍵驅動與保障機制。高校教師作為產教融合實踐鏈條中的關鍵驅動者,其參與意愿的高低直接關乎這一創新模式能否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一方面,亟待完善激勵機制,設立專項教學成果獎勵,對那些踴躍投身產教融合、助力鄉村人才培育的教師給予豐厚物質獎勵,并在職稱評定、崗位晉升等方面予以適當傾斜,充分認可其額外付出與卓越貢獻;同時,搭建教師鄉村實踐進修平臺,選派教師深入鄉村一線開展調研學習,更新知識儲備,反哺教學內容,使其教學與鄉村實際緊密結合。另一方面,要切實減輕教師行政負擔,精簡冗余流程,讓教師得以從煩瑣事務中解脫出來,有充沛精力投入產教融合項目設計與實施。此外,保障教師在鄉村實踐期間的科研、教學權益不受損,維持其職業發展連貫性,如此方能全方位調動教師積極性,為產教融合注入源源不斷的教育智慧與專業力量。
產教融合長效推進:多方協同與動態優化。產教融合助力鄉村振興與大學生就業并非一蹴而就之事,需多方協同發力,構建長效動態優化機制。教育部門應聯合農業、文旅等產業部門,定期研討調整專業設置與課程內容,緊跟鄉村產業變遷步伐;行業協會需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匯聚企業需求反饋給院校,助力人才培養精準對焦;鄉村基層組織則要全力配合,為學生與教師實踐提供場地、生活保障等支持。同時,建立動態評估體系,依據鄉村產業發展成效、大學生就業質量等指標,及時修正產教融合偏差,確保模式始終契合時代需求,持續釋放活力,穩步邁向鄉村全面振興與大學生高質量就業的雙贏愿景。各方應凝聚共識,持續投入,解鎖更多發展潛能,讓鄉村成為大學生成就夢想的新主場,也讓青春在鄉土間綻放最絢麗光彩。
產教融合賦能之路,為鄉村振興與大學生就業雙贏鋪設了堅實基礎。通過政策的精心引導與產業的深度升級,激發了鄉村發展的內在動力更為大學生提供了施展才華的廣闊天地。在這條道路上,我們看到了大學生與鄉村的深度融合,看到了知識與實踐的碰撞火花,更看到了鄉村振興的無限可能。因此,我們要繼續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為鄉村振興注入更多活力,為大學生就業創造更多機遇,共同書寫產教融合賦能鄉村振興與大學生就業雙贏的新篇章。(項目:2023GXJK632)
(作者:楊兆文,廣州城市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