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极品白嫩在线播放,一本久道中文无码字幕av,欧美日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色欲久久综合网天天

定西扶貧開發三十年:成就、亮點及經驗啟示

2012年12月26日16:19 |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n | 給編輯寫信 字號:T|T
關鍵詞: 定西 扶貧 經驗 介紹 總結 貧困 貧困人口 農村

目前,馬鈴薯、中醫藥兩個省級循環經濟產業園已掛牌成立,定西已成為全國馬鈴薯三大集中產區之一、全國最大的脫毒種薯生產基地、全國重要的商品薯生產基地和全國重要的中藥材藥源基地。“定西馬鈴薯”已成為中國馳名商標。定西當歸、黃(紅)芪、黨參種植面積分別占全國的60%、20%和40%。隴西文峰中藥材市場成為國內第二大中藥材市場。全市馬鈴薯、中醫藥、畜草等特色優勢產業產值已達100億元以上,貢獻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0%以上,已初步走出一條以產業發展解決溫飽進而帶動脫貧致富的產業化扶貧之路。中央電視臺、《經濟日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等媒體對定西開發特色優勢產業、推進產業化扶貧工作,進行了多層次、多視角的報道。香港鳳凰衛視《縱橫中國》甘肅篇還將定西馬鈴薯、中藥材及花卉三大產業制成專題節目,向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播出。

2007年,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調研組對定西的產業化扶貧給予高度評價,認為初步走出了一條自然條件惡劣地區脫貧致富的成功路子,是全國改革開放成功的典型地區之一。

亮點三:智力扶貧新做法在全國廣泛交流。

定西始終把提高貧困勞動力素質、發展勞務經濟作為加快脫貧致富步伐的一項戰略性措施來抓。一是開展 “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2005年,定西市在全省首創性地提出并組織實施了“一村一名大學生”培訓計劃,對實施整村推進項目的101名村干部進行了為期兩年的培訓,有效解決了基層組織無人辦事的問題,增強了村級組織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能力。

二是開展普通技能培訓。2006年以來,以貧困鄉村的貧困勞動力為重點對象,以提高貧困勞動力整體素質和就業能力為目標,開展了建筑、電動縫紉、家政服務、保安等培訓,累計培訓貧困勞動力23713人、輸轉就業22290人,年均創勞務收入7000萬元以上。

三是開展貧困家庭“兩后生”(初、高中畢業未能繼續升學的貧困家庭新增勞動力)培訓。2007年起,按照由短期常識培訓向中長期技能培訓轉變、由粗放的勞動力培訓向精細的技術培訓轉變、由松散的輸出就業向穩定的基地就業轉變的思路,依托定西理工中專、定西衛校、臨洮農校等16家具備職業教育資質的基地,加大了對全市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兩后生”的專業技能培訓和組織輸轉力度,共招收貧困家庭“兩后生”23957名,為貧困家庭子女提供職業技能教育,并穩定就業,實現培訓輸轉一人、脫貧致富一家的目標。

四是開展科技培訓。對留守勞動力加大了種、養、加工等農業生產實用技術培訓,增強了貧困群眾依靠科技脫貧致富的能力,累計培訓農民30萬人(次)。2005年,在湖北宜昌召開的“全國貧困勞動力轉移培訓現場經驗交流會”上,定西市做了專題發言。

亮點四:互助社扶貧成為扶貧開發新手段。

2006年,定西在全市的104個村開展扶貧互助社試點工作。按照“民有、民用、民管、民受益”的原則,把發展村級互助資金合作組織作為推進扶貧開發可持續發展、提高重點村發展能力、彌補貧困戶發展資金不足的主要措施,積極探索、不斷完善互助資金規范運行和使用監管新機制、新模式。全市先后在7縣區的164個村開展扶貧互助社試點,目前互助資金總量達到2664萬元,農戶繳納互助資金及回收整村推進項目滾動發展資金250萬元,公積金轉入本金68萬元,加入互助社的貧困農戶8312戶。形成了以隴西縣為代表的“政府配股、農戶入股、合作互助為手段”的運行模式和以渭源縣為代表的“小額借貸、互助聯保、有償使用、滾動發展”的運行模式。

在發展扶貧互助合作組織的同時,進一步推動“公司+基地+農戶”、“協會+基地+農戶”的模式,大力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在引導和帶領農村群眾面向市場、發展生產、脫貧致富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定西在互助資金使用和管理方面探索的經驗和做法,得到了國務院扶貧辦和各大媒體的高度關注。隴西縣的做法作為典型,多次在全國互助資金專題研討會上進行交流。

亮點五:“兩項制度”銜接試點成果在全國推廣。

2009年初,定西市漳縣被確定為國家、甘肅省開展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和扶貧開發政策“兩項制度”有效銜接試點縣。通過大膽創新,認真組織實施,探索建立出“指標識別與民主評議相結合”的低收入人口識別體系,得到了國務院扶貧辦充分肯定。

定西市在認真總結漳縣兩項制度有效銜接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將試點范圍擴大,覆蓋全市七縣(區)。“兩項制度”有效銜接試點成功充分發揮出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和扶貧開發兩項制度的作用,是扶貧開發方式的重大舉措和積極創新。2011年,胡錦濤同志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對“兩項制度”銜接作了重要闡述。“兩項制度”銜接作為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的方針寫入了《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

亮點六:“雙培雙帶”成為基層黨建推進扶貧開發創新點。

圍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這一課題,定西于2000年7月開始,提出并組織實施了“雙培雙帶”工程,即:把黨員培養成致富帶頭人,把致富帶頭人中的先進分子培養成黨員,黨員帶領群眾共同發展,黨組織帶領致富能人不斷進步。“雙培雙帶”工程,既為農村黨組織及黨員發揮先進性找到了有效載體,又促進了黨建與經濟的緊密結合,為基層黨組織推動扶貧開發提供了有力抓手。在此基礎上,結合產業開發,創新農村黨組織設置方式,形成了“支部建在產業鏈,黨員作用發揮在產業鏈,農民致富在產業鏈”的農村黨建新格局。“雙培雙帶”的做法得到了中央領導和省委領導的充分肯定,迅速在全省和全國推廣,成為農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活動的重要載體。

30年跨越的經驗啟示

定西30年扶貧開發的生動實踐,逐步探索出了一條自然條件嚴酷地區脫貧致富的成功之路。定西的扶貧開發是全國扶貧開發事業的縮影,定西人民對于扶貧開發的探索,為拓寬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作出了巨大貢獻,定西扶貧開發過程中積累的重要經驗,對于推進新階段全國的扶貧開發,無疑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總結定西30年的扶貧開發實踐,主要有以下幾條重要經驗:

第一,堅持弘揚“三苦”精神與“三個順應、三個遵循”相結合。“領導苦抓、部門苦幫、群眾苦干”的“三苦”精神,是定西人與自然作斗爭頑強拼搏精神的凝煉概括,也是定西人優秀品格和時代精神的完美結合。要在不具備人類生存基本條件的地方與饑餓貧困搏斗,求得生存和發展,沒有不怕苦、不怕難的精神不行。定西人民在扶貧開發過程中,把改革激發出來的積極性轉化為重新改造山河的強大動力,他們發揚“人一能之,我百之;人十能之,我千之”的苦干實干精神,愚公移山,改造山河,旱塬斗天,大興水利。領導帶著群眾一起干,在苦干實干中扶貧攻堅,在苦干實干中開拓思路,在苦干實干中尋求發展,奏響了一曲感天動地、氣壯山河的時代凱歌。

但是,要從根本上改變貧窮的面貌,光靠苦干、蠻干不行,還要跟上時代、順應規律,苦干實干加巧干才能發展得更快。定西人在差距中反思,在苦干中摸索:降雨少,種小麥不成能不能種土豆?冰雹多,地上莊稼常遭災,能不能改種藥材等地下生長的作物?靠政府和自己苦干不行,能不能更多借助市場之力?他們在深化對市場認識的基礎上,提出了“順應天時、遵循自然規律,順應市場、遵循經濟規律,順應時代、遵循科學規律”的“三個順應、三個遵循”。順應天時、遵循自然規律,就是將定西生態脆弱、干旱缺水、高寒陰濕等農業生產的劣勢,看作發展特色經濟的優勢,按天時調整農作物種植結構,使之由對抗性結構向適應性結構轉變;順應市場、遵循經濟規律,就是按市場需求組織生產,市場需要什么就發展什么,什么比較有優勢就開發什么;順應時代、遵循科學規律,就是苦干加巧干,重視科技教育,始終把經濟社會發展建立在科教支撐之上。

“三個順應,三個遵循”涵蓋了生態保護、結構調整、產業開發和科教進步等諸多領域,為“三苦”精神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成為定西結合實際制定的工作指導原則,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在定西的具體實踐。

第二,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與尊重扶貧對象主體地位相結合。促進貧困地區發展和扶貧對象脫貧致富,必須堅持依靠外力與激發內力相統一,將政府主導、社會幫扶和尊重扶貧對象主體地位有機結合起來。這是定西扶貧開發取得突飛猛進的另一重要法寶。

定西在扶貧開發進程中始終注重發揮政府的強力推動作用,嚴格執行扶貧開發目標責任制和績效考核評價制度。結合工作目標,逐級分解任務,層層明確責任,工作落實到人。市縣都建立了領導聯系扶貧點制度,聯系領導定期不定期深入指導、協調落實各項工作。2012年以來,把“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作為推進扶貧攻堅的主要抓手,動員組織各級干部職工深入到貧困鄉村和家庭,宣傳惠民政策、謀劃致富產業、化解矛盾糾紛,幫助貧困群眾解決實際困難。同時注意以社會扶貧為平臺,引導動員社會力量關心支持定西的扶貧事業。全國婦聯、中國進出口銀行、國家電監會等中央定點幫扶單位,天津市以及全省31個省直黨政機關等幫扶單位對口支援定西,投資金、派干部、建項目、幫思路,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幫扶工作。

在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基礎上,特別注意尊重廣大農民的發展愿望,通過加強引導、民主管理和民主參與,充分發揮扶貧對象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極大地激發了廣大群眾自強自立、自我發展的決心和熱情,提高其自我管理水平和發展能力,立足自身實現脫貧致富。譬如,在整村推進實踐中,堅持把發展的主動權、選擇權交給農民,組織村民特別是貧困群眾參與選擇項目、監督資金使用,發展特色產業和改善教育衛生設施,群眾不同意的項目堅決不推行。又如,針對特色優勢產業發展中市場發育緩慢的實際,大力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多形式、多層次和跨區域發展,架起了農民通往市場的橋梁,促進了千家萬戶小生產與千變萬化大市場的有效對接,農民闖市場及產業開發的組織化程度顯著提高。

第三,堅持科學規劃統籌發展與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相結合。科學規劃、統籌發展是推動扶貧開發的有效前提,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是推動扶貧開發取得實效的根本途徑。首先注重科學謀劃布局,將扶貧開發與經濟社會發展同步規劃、同步部署,根據經濟基礎和社會發展條件,明確了扶貧開發的總體目標和工作措施。統籌處理好扶貧開發與其他經濟社會建設的關系。將扶貧開發與生態建設、環境保護相結合,加強以退耕還林、封山禁牧、梯田建設和小流域綜合治理為重點的生態環境建設;將扶貧開發與推進城鎮化建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相結合,著眼統籌城鄉發展,促進以城帶鄉發展能力,加大投入改善貧困鄉村道路、人畜飲水、梯田等基礎條件。

同時注重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綜合分析不同區域資源稟賦、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發育程度等客觀條件,確定不同的發展重點。如在北部的安定、通渭、隴西、臨洮四縣黃土高原干旱區,土層深厚,氣候干旱,溫差大,非常適宜馬鈴薯和中藥材的生長,因此大力開發馬鈴薯、中藥材等特色優勢產業,圍繞打造“中國薯都”和“中國藥都”的戰略目標,建設了以安定為核心的省級馬鈴薯循環經濟產業園和以隴西為核心的省級中醫藥循環經濟產業園,綜合承載能力和輻射帶動功能顯著增強;在南部的岷縣、漳縣和渭源等高寒陰濕區大力開發無污染、高營養、純天然的綠色產品,大力發展中藥材、食用菌和牛羊等主導產業,努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在洮河、漳河、渭河、關川河沿岸和通渭川臺區積極發展以日光溫室、塑料大棚為主的設施農業,大力建設亞高原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在少數民族發展聚居區大力發展旱作農業和畜草產業,積極發展社會事業,有效增強了扶貧開發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第四,堅持不斷創新扶貧理念與完善扶貧工作機制相結合,理念是先導,機制是保障。“三西”扶貧開發以來,定西緊抓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這個關鍵,樹立“項目帶動、基礎先行”的理念,突破傳統的錢物扶貧方式,堅持以項目建設為依托,領導帶頭爭取項目,各部門積極引進項目,大力加強交通、水利、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為扶貧開發奠定堅實基礎;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實施期間,圍繞解決貧困人口溫飽這一目標,樹立“產業扶貧、科技扶貧”新理念,大力發展馬鈴薯、中醫藥、畜草和果菜等支柱產業,依靠科技發展地膜旱作農業,提前實現整體基本解決溫飽的階段性目標。進入新世紀之后,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著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樹立“生態扶貧”理念,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在干旱山區貧困片帶實施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坡改梯等項目,推進小流域綜合治理和生態環境建設,建設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示范區。

在不斷創新扶貧理念的同時,創新扶貧體制機制,按照開發式扶貧方針,完善扶貧政策體系。首先是著力推動建立“大扶貧”格局,改變“就扶貧抓扶貧”模式,將貧困地區水利、交通、電力、國土資源、教育、衛生、科技、文化等事業的發展均納入扶貧開發進行統籌考慮。

其次,探索財政扶貧資金使用的新模式,完善扶貧資金管理機制。按照“統一規劃、捆綁使用、渠道不亂,各記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則,集中整合財政、扶貧、信貸、以工代賑、社會幫扶等各類項目資金,建立多元化資金投入機制;大力總結推廣貧困村扶貧互助社經驗,積極探索到戶資金股份化運作方式,最大限度地發揮項目和資金的作用。

三是創新工作推進落實機制。堅持重心下移,將扶貧工作重心落實到村,依托村級扶貧互助社建設,實行項目滾動發展,從而形成了 “建設—鞏固—提高—自我管理”的良性發展機制。同時,還通過不斷完善社會扶貧政策和激勵機制,拓寬社會幫扶渠道,形成扶貧開發的整體合力。

30年跨越煥發勃勃生機,新的起點必將鑄就新的輝煌。2011年11月,中央印發《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吹響了新一輪扶貧攻堅戰的號角。新的《綱要》把定西市7縣區整體納入六盤山片區進行扶持,為定西進一步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過去30年的艱苦奮斗,定西實現了歷史巨變,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和精神財富。相信在邁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程中,定西人民一定能夠勵精圖治、奮勇爭先,繼續把扶貧開發向縱深推進,努力把定西建成全國扶貧攻堅試驗示范區,走出一條六盤山區連片特困地區轉型跨越發展的成功之路。

(調研組成員:陶學平、張全有、李俊、張定華、王立剛、王浩、郝鵬飛、李偉國、姚尚勇、姚建武、李勇、趙偉忠、王金龍)

(《中國扶貧》雜志)
   上一頁   1   2  


返回頂部文章來源: 中國發展門戶網